^ 18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文献综述_周晓玲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文/马香玉  时间:2020-05-15  浏览数:192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

文献综述

                      双流区周晓玲工作室课题组

   以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及硕博论文、维普数据库和超星电子图书为检索源对近年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与实践的文献资料进行搜索,发现我国有关语文素心素养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比较少,对所筛选出的重要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国内外两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融合语文”、“小学语文课堂”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发现:与“语文核心素养”有关的研究1629余条结果,其中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相关的研究有358余条;融合语文”相关的文献598余条,其中与小学融合语文有关的研究152篇;与小学语文课堂有关的研究8321余条,其中与小学融合语文课堂相关的研究有52条;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相关的研究只有17条。从初步检索来看,可以说明研究者们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重视度比较高,而“融合语文”这个研究是个热点,但是立足语文核心素养,追求小学“融合语文”的实践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现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综合阅读与分析,做出如下文献查新与综述。

  1.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组织研究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指出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而作为语文学科,主要聚焦学生四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难发现,语文核心素养所聚焦的内涵与新课标所强调的理念不谋而合,那就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

关于不同学者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研究,做以下表格说明。

1 关于不同学者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

学  者

           观          点

陈志娥

是以应用语文能力为根本,是由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情意互相交融形成。

于洋

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和个人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的必备品格是指良好的道德和人品,关键能力是指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

黄晓琴

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习惯构成了语文教学逻辑框架,此三要素被认定为语文核心素养。

刘晶晶

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是以心理学、美学、人类文化学、语言学四门学科为基础组成的思维空间。

辛涛

核心素养的理论结构应包括主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是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的集合,具有整体性,其形成过程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

刘庆昌有研究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新的重要指导性文本,就其中的文化基础来说,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与文明人和现代人的培养具有内在的关联。陈欢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态民主课堂的构建研究》中指出,生态民主课堂的构建改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结合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教师能够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说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尊重学生需求和个性发展的课堂,这位我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融合语文”课堂的构建提供了着力点。张咏梅等研究者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用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为载体》中提出,核心素养及要点其间关系是彼此交叉渗透而非相互独立的,学科专业人士的融会贯通意识、跨学科的意识对学生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出,从完整人培养的角度出发,某个学科不仅可以承载多个核心素养要点,一个核心素养要点也可以被多个学科所承载,这就需要在“学段学科融通”的理念下,着重考虑学科间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样例设计、学科内一体化样例设计、倡导提供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跨学段与跨学科的主题样例设计等。这就要求小学语文学科需要从融合的角度触发思考小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路径。

(二)关于小学语文本位的研究。

1、语文本位的发展史。语文工具论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探讨,包括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刘国正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在内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形成的“共识”。但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涌入国门的各种新思潮、新学说,不少“人文论”者对语文工具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认为工具论是导致语文学科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三种观念的争执,即是语文本位属“工具性”还是属“人文性”的争论,导致语文教学实践走入不少误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执教会游离于“文本语言”之外的“泛语文课”或者是支离破碎地分析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致使语文教学成为典型的工具语文。万新有研究指出:从语文学科的课文内容来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等,以及课文内容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受教育者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而从语言文字本身的功能来看,语文学科也的确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为“融合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指明了方向。

2、不同本位站位下的小学教育实践研究。在课程改革这十多年的教育探索过程中,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平衡两者的关系。语文的学科性质从单纯的强调工具性的使用转变为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强调教学客体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学者提出应该对传统教学观的优点与劣势进行深刻的反思,扬长避短,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关注的是人,包括其生命和个体差异,同时重视人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观念,指导人进行实践活动,阅读使生活更有趣。近年来,自然主义教学观、人文主义教学观、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等依次出现并且在语文教学中崭露头角,然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视方法,轻视理念探究的问题。这就为“融合语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我们不仅致力于将“融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探索教学观念下的具体的教学策略,更是致力于完善和理清“融合语文”课堂教学观本身,领会这一教学观念背后的价值、精神,将人文性的教学观念工具化,强化其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三)语文教学主张的研究。

1、叶圣陶先生的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是 “本真”,主要体现在“真、用、实、多、美”等方面。在当教师的过程中,他以无比挚爱的 “真”对待语文教育工作和学生,认为教育说到底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普通公民;学语文为的就是“用”,要学以致用,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

“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也为叶老在语文教学上的工具论奠定了基础;语文课堂应该立足语文的特点、立足扎实的训练、立足学生习惯培养三方面来实打实教语文;语文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它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积累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两多”上:“多读、多写”。叶老先生的教学主张更多强调语文的语用功能,对语文学科在人文素养上的培养上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相对来说较为缺失。当今社会,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以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致力于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不能单一地偏重任何一方。

2、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他重视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尊严,实现学生的人格价值和个性发展。他认为,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民主教育是尊敬个性的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承认学生作为个体的差异性;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以合作学习的态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而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在理念上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追求情感与创造的自由,强调教育过程中精神与精神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追求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在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探索上相对较为缺失,而且该教学主张是基于初中学生实际提出,对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之方法、路径及模式的探索比较薄弱,这就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性。

3、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观。该教学法以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有机统一的哲学原理,借鉴心理学中暗示、移情、角色效应以及心理场等理论,张扬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价值和意义,总结在情境教学法中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图画情境等多种创设类型,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丰富感性认知等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也有研究者根据李吉林老师的六步教学法进行创造性教学,其中万新有研究指出:“三得语文”教学主张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有基本的“得文化、得章法、得趣味”,进而采取“六步教学法”,抓住课文标题、中心句、关键词句等,从“文体出发,聚焦表达”,在师生及文本对话中实现语文教学的“三得”。这种教学虽在实践层面诠释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微妙关系,但也未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魏老师提倡的语文教学观,主张在教材观、师生观以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回应素质教育,以其六步教学法统领语文教学,在其课堂上少讲多读是特点,按设疑定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创新——多元评价——课外延伸六步进行课堂教学操作,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就是使学生认识求知的重要,唤起求知的欲望;情,就是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则,提高效率。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采用少讲多练,还课堂以学生,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但是小学阶段对这一教法的运用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在适应性上还存在本土缺陷,这就为小学阶段的“融合语文”研究提供了必要性。

5、何捷老师的生动语文教学。他立足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思想,认为语文教学主张是对语文教学的全新体认与积极实践,其中的“生”与“动”是教学主张中最具代表的标识,而“生动”涵盖着语文的工具属性和人文性,也体现着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生动的语文”的建构,要基于学情,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为前提,以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为出发点,以解决“教学”与“生命”的关系为核心,以构建“生动的语”教学指标为关键环节,不断促进学生继续学习。何捷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但更多的是立足与前辈的实践演绎前辈的理论,并没有明确的个人语文观,也没有将个人优秀的语文认知成果和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性经验转化为可以推广的操作方法、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等。

6、窦桂梅老师的主题式教学。针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单篇讲授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教学目标过窄、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为此,窦桂梅提出了用“主题”牵一切语文内容的“一发”,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全身”,实现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语文自身整合特点,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儿童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这些语文教育专家都在呼应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价值,为“融合语文”的语文教学观的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更有学者立足语文的阅读教学,从理念与实践的脱节切入,指出阅读教学脱节的原因有教学取向“超学科”偏差、教学范式僵化机械、教学主体迷失、教学内容混乱、教学策略失当等诸多层面。窦桂梅老师立足小学教育,在教学主张上以主题教学为两点,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并未从语文学科教学各关系之间的融合关系上明确提出“融合教育”这个概念,这就会成为“小学‘融合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亮点和创新点。

综上所述,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往往依据教参对教材做标准化的解读,套用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封闭式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无疑是在教科文,而非教语文,会造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过程中的丢失,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丧失,会造成学生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的减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所以,探究以“体验丰盈和谐的语文生命意趣”为愿景,以“学习的乐园、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为宗旨,秉持“研学一体、互融共生”的理念,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探索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国外研究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和Spring Link数据库中以Mother Tongue EducationMother Tongue CurriculumMother Tongue Classroom为检索词,对近年西方母语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和课堂评价等文献材料进行资料搜索和文献阅读,在出现频率较高的研究词中进行再检索,从母语教育改革、母语课程和母语教学等方面进行国外文献综述。

(一)母语教育改革的重要性。20世纪末页以来,欧美国家相继进行了母语教育的改革且发展趋势越来越引起国际教育的重视,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母语教育。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语言大会上以“语言能力提升与语言教育为主题,形成”建设国家与人类语言能力的全球共识,致力于“积极语用,表达为主的全球母语教育改革新趋势。日本著名文化学家曾说:“快速毁灭文明的途径就是丢弃母语。”俄罗斯教育家也说到:“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的生命。”各个国家基础教育中都把本国的语言教育放在首位。

(二)母语改革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有研究指出,从美国文化和语文特点:价值多元、综合性强、追求真、鼓励个性化思考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美国语文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而且注重培养人的生命感和能力。这和我们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一致的。美国母语教材《美国语文》已经形成了以开放性、多元性和前瞻性为特征的批判性思维文化品质,全面体现在该教科书的助读系统、选文内容、练习系统和写作系统的完整序列中这与我国素质教育中要求语文学科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不谋而合。

(三)母语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活动。法国语文教师克里蒂亚娜· 德罗奈等人认为法语教员应该向学生讲授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会读懂各种书面文字。这和我们语文教学改革中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是一致的。郜天蛟、罗良建通过对中美语文课堂《我看见了大海》同课异构的教学案例,从对比分析中认为美国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教学中的读与写的协同,更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达成共识,更注重学生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追求教学中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中强调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四)课程也需要借助于课内与课外知识体系的融合。其中,王爱娣在《美国语文教育》中通过亲身案例,阐述到美国教育不仅在课堂,还常在课堂外,强调学生的自我成长。《德国语言教学大纲》指出母语学习应该通过阅读报纸、观看电视等大众媒体养成评判态度,提高评判能力。这说明在母语教学改革中应该融合学生课内外知识体系,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评价更具包容性,指向学生能力发展。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美国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语法等,其他的时间学生在听懂以后开始作业,也就是说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这说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更偏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成长。有研究针对国外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指出,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已成为各国语文教学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国在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虽各不相同,难以穷尽,但总的说来,其共同特征可以大致概括为:创设前提条件、打好知识基础、发展思维内核、利用班级集体。有研究指出评价母语文本是学生批判性精神得以发展的重要途经。其中,潘勇指出在外国母语教育中,母语教育承担着“成人”和“立人”重要文化使命,而逐步养成敢于批判和创造、善于批判和创造的思维能力是这一使命达成的重要途经,最终借助于母语课程和教学大纲的目标体系到母语教材等系列母语评价体系的完善实现母语教育的人本指向。法语教学大纲强调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并评论文本,找出文本中的语言问题、历史问题、背景问题、论述问题和美学问题,从阅读出发形成自己的评判结论,形成自己的评判语言,发展自己的评判能力。

三、综述发现与研究不足

    通过文献检索、阅读与分析,我们发现:第一,随着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深入研究,学者们从不容角度探索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的学者从思维能力上着手,有的学者从语言素养上探讨培养策略,有的学者从宏观的角度上思考如何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既有理论层面的概念建构,也有实践层面得培养策略及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点进行文献查新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融合点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有的学者从不同学科入手融合语文教学,比如国学经典、美术、音乐、品德等跨学科融合,有的学者从课堂教学媒介(信息技术手段)融合探索不同课型的语文教学实践,有的学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翻转课堂……总的来说,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在做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尝试。虽然研究得比较多,但是研究内容比较杂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对小学语文课堂融合教学进行指导的相关理论很少,这就很有必要从理论高度提出“融合语文”的教学主张,以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教师的课堂建构与实践,以期实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第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融合语文”实践研究,理论基础更是薄弱,大多数学者从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践方面或者语文教学的某一方面进行探索,因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融合语文”的教学主张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第四,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已有的研究偏重于实践层面,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说明我们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教学探索,但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融合语文”课堂构建对“融合语文”的教学主张的专业化与专业性的理论探索是空白的。因为在众多的研究中,侧重于教师如何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从理论层面提出“融合语文”,对小学语文融合点的探索相对比较薄弱,对“融合语文”主张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研究更是欠缺,而“融合语文”课堂构建与实践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亮点,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保障。因此,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融合语文”课堂构建与实践研究是一个十分具有价值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Z]. http://www.moe.gov.a785b/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3]刘庆昌. 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04).

[4]陈欢.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生态民主课堂的构建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32).

[5]张咏梅 胡进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用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为载体[J].教育科学研究,2018(01).

[6]顾之川.关于语文工具论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8]万新.“三得语文”:基于“六步教学法”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9(1):53.

[9]王惠惠.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观研究[D].江苏大学,2017(6):3.

[10]王敏.我国当代教学观的反思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1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2]李镇西.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2006.

[13]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4]万新.“三得语文”:基于“六步教学法”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9(1):54.

[15]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16]何捷.“生动的语文”教学主张及建构实践[J].教育评论,2018(12):147-150.

[17]窦桂梅.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8]屠锦红.中国阅读教学的十年审视[J]教育学术月刊,2011(8).

[19]杨林柯. 读美国语文有感:语文原可以如此丰富美好[J].名作欣赏,2014 (5).

[20]潘勇.易华丽.《美国语文》——培养批判性思维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8(5).

[21]陈振尧. 法国法语教学改革设想综述[J] .国外语文教学动态,2013.

[22]倪仁富译.德国语文教学大纲[G].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451,370-374

[23]雷夫.艾斯奎斯. 第56号教室的奇迹[M].中国城市出版社,卞娜娜 译 2009(8).

[24]冷华. 当代国外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概观[J].国外教改动态,1986(8).

[25]潘勇. 外国母语评论:从确立目标到炼就能力——外国母语教育的人本指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8(5):87-91.

[26]洪业.洪业论学集[M].中华书局,2005:150-192.

[27]陈志娥.小学生以课外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35).

[28]于洋.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索[J].教育探索,2016(12).

[29] 黄晓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6(8).

[30]刘晶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J].教育探索,2016(11).

[31]辛涛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文件下载:3

工作室介绍

<p> 周晓玲工作室是双流县首批县级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