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机对教育的启示
“小米”手机对教育的启示
文章来源:教育时报 发表时间:2014-09-12
□ 黎国胜
国产“小米”智能手机从问世到现在不过短短的4年时间,其销量已超越了智能手机行业的代表“三星”,直逼行业老大“苹果”,成为行业的老二。同时,“小米”系列产品不断问世,全国的“米粉”数量增至百万,“小米”手机的美誉度直线上升。“小米”手机为何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小米”手机精巧的外观、良好的性能和较低的价格这些因素外,“小米”手机开创的“参与式”“互动式”消费模式功不可没。
早期商家提供不同功能的手机供人们选择,这就是“功能消费”的时代,意在满足人们对手机的功能需求。接着出现了“体验式消费时代”,商家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温馨的购物环境,让其直观感受、亲身试用,体验到商品的性能和便捷,同时享受到购物的乐趣。而“小米”手机采用的是“参与式”“互动式”模式。小米手机的功能并不完美,程序也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开发者并不隐瞒,相反还直接开设“米粉”论坛,主动邀请“米粉”们参与修改,把自己的发现、改进共享出来,大家一起来完善手机的功能,使手机的性能不断提升,同时让“米粉”通过参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让广大“米粉”们与“小米”手机融为一体,共同成长。
“小米”智能手机的成功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什么启示呢?
要彻底摈弃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很多教育者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就是接受教育的,学校理所当然应当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和社会的基本规范。为了实现知识的传授、行为规范的培养,学校出台了众多的制度,如《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新生入学后编制班级,实行班级教学。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显然,这种教育模式连手机时代的“功能消费”都不如。手机时代的“功能消费”起码还能给用户提供功能、价位、外观不同的机型让用户选择,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没有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和机会。学校出台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应该征求学生意见,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校的规章制度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和压迫。
要彻底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著作在讲授“教学”的概念时,都谈到到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可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味地强调教,过于重视讲授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很多课堂上,问题往往由教师设计、学生被动回答,教学计划、进程安排、作业布置都是由教师来主导。长期下去,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计划性,缺乏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更没有创造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上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权威形象。人们常说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还有人提出教师应是一条源源不断的溪流。这固然是对教师传道角色的极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使得知识的传授不再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很可能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更不可能解答学生的所有困惑。在浩瀚的知识面前,教师可能显得很无知。因此,教师要一改过去知识的权威形象,不要强迫自己去维护权威形象。遇到不懂的知识要主动向学生学习,教师要承认自己不懂,这样不但不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反而会让学生更亲近。曾经有一位农村高中的数学教师,高中毕业教高中,在课堂上每每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他就让学生做,谁先做出来谁就上台讲给大家听。学生问他的题他自己不会,就拿起凳子与学生一同做,看谁先做出来,很多时候学生还先于他解出结果。几年下来,他的学生数学成绩非常优秀,他的秘籍就在于与学生共同成长。心理学上有“断臂维纳斯效应”,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才真实可信,人们才更亲近,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也许教师的无知、错误之处正是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契机,学生展示才华的、发挥潜能的机会。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
工作室介绍
黎国胜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2月底,是双流县首批成立的5个工作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