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落实与能力的培养
2015年4月3日刘光文工作室全体成员在棠湖中学展开了课例研究,本次课例研究先由永安中学肖祥忠老师和棠外的孙静老师进行《农业地域的形成》的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再进行评课议课。最后有幸听了棠湖中学黄昌鑫老师的关于讲评课的示范课。孙静老师对学生的基础强化和肖祥忠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黄昌鑫老师引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效的讲评课都给了我更多的思考。
一.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提起基础知识,一些老师就会联想到传统的教学方法:什么死记硬背,什么满堂灌,什么题海战术等,殊不知这是对基础知识的曲解。如在2014年的四川高考中,第2题中考查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问发射时,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可能处于冷锋过境时、暖锋过境时、低压控制下、还是高压控制下,虽然本题在考查卫星发射的天气条件,但是如果学生不知道在冷锋、暖锋、低压、高压控制下的天气,那么本题学生也是无法作答的。又如第14题中的(2)小题,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在这道题中,就要求学生要清楚大气环流这一概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记忆的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也应该让学生落实过关。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此意义上讲,学习是学习者的自主心理行为,教育只能影响学习并为学习服务。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职能也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作为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合作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在肖祥忠老师的上课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设问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不知不觉就参与到学习中,不断的思考和探究问题。
总之,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