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工作室——学员陈意2019年度读书笔记合集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读书笔记
本书是短篇小说集,一共七个故事,其中第三个名叫《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被作者用来做全书的名字。
这第三篇小说是非常奇怪的,因为它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平顺、毫无波折,叫人莫名其妙就读完了。
整个故事就是说主人公来到一个港口旅游,遇到几个小男孩在钓鱼,其中一个叫约翰,后来约翰的爷爷过来了,热情地邀请主人公到家里吃了一个饭,渡过了一个夜晚,第二条早上就礼貌地告别离开了。故事就结束了。整个故事行文优美流畅、节奏舒缓、起伏平缓,但也就仅此而已。
这我一目十行地看完第一遍得到的印象,但用膝盖想想就知道这小说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否则这书不会被奉为经典。
于是我回过头来看第二遍。这一遍就让我发现好多不对劲的地方了:
首先这小说的题目为什么叫《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这题目如此重要甚至要作为整本书的名字?
其次,为什么约翰的爷爷会要求主人公“我”到家里做客?“我”不就是一个普通游客吗?难道当地人都这么好客,会随便请陌生人吃饭?
那为什么主人公“我”的反应不像是一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样子?而是像对这个港口和约翰的家很熟悉的样子?
最后,为什么当“我”告别的时候,约翰的奶奶会特意地多谢“我”?按照常理,不应该是作为客人的“我”多谢作为主人的奶奶才对吗?
还有其他不对劲的细节,不一一列举。另外,豆瓣上书评那么多,也没有人仔细分析这些不对劲的地方。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小说含有一个重大的隐情,需要一行一行的精读才能发现。
这个隐情是什么呢?
答案在于P65页中的“我独子”三个字。
这是说,主人公“我”才是约翰的亲生父亲,约翰母亲詹妮弗的前任情人!
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就可以解释好多好多不对劲的行文了。
1. 小说的题目《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是什么意思?
这个题目的原文是: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Blood”这个单词有“血统”之意。主人公“我”原本就住在这个港口,但为了去大城市寻找财富,抛弃了情人詹妮弗和他的骨肉约翰,以致约翰从小在港口吹着海风中长大,所以约翰就是这个失落在海风的“礼物(馈赠)”。
2. 小说开头的景色描述“酝酿着的小暴风雨正在迅捷地逼近”其实是个隐喻。
“我”再次回到这个熟悉的港口,在某种程度上是想和约翰相认的,并想过要带他去大城市,给予他“我无比成功一生所收获的财富”,但是约翰是爷爷奶奶的命根、生活的重心,若带走约翰,对他们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所以这是一场“暴风雨”。
3. 描写港口小渔村优美的环境、约翰钓鱼的场景,其实是为了说明约翰其实已经适合在这个小村生活了,去到大城市反而会不适应。后面作者写道约翰曾跟随母亲詹妮弗和她的丈夫法瑞尔去大城市多伦多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约翰自己对那段生活的评价是“可难受了”。
4. 爷爷奶奶其实都一眼认得出“我”是什么人。
爷爷和“我”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样啊”,而不是“你从哪里来啊”什么的,暗示着其实爷爷知道“我”的身份。
而奶奶第一眼看到“我”的场景,作者更是直接描述:
认出我来之后,双眼闪耀出不加掩饰的敌意……引自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这些都不是普通人面对陌生人应有的反应,都在暗示他们是有过过往的。
5. 爷爷奶奶唱的歌也是一种隐喻。
爷爷奶奶请“我”吃完饭,就唱了两首歌给“我”听。原文详细地摘录了完整的歌词,如果不明白“我”和约翰家的关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这么郑重其事地描述这两手歌的歌词的。
第一首歌的歌词,表面上是劝女孩对情郎要多点心思,否则情郎就要离你而去。实则隐射了“我”曾抛弃詹妮弗而去。
第二首歌的歌词,表现上是一个男人凭吊死去的女性恋人。实则暗示詹妮弗已经死去。(之后爷爷就讲述了詹妮弗和她的丈夫由于车祸遇难的故事)
6. P65页是重点揭露剧情的段落。
“房间没有多少改变”——预示着“我”并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家,反而,熟悉得很!
整段充分的描述了“我”想单独见见儿子,又犹豫不定的心情。
7. 描写在床头上摆鸡蛋、盐和水的迷信传说,为的是表达“我”对詹妮弗的旧日情深、念念不忘。
8. 当“我”在第二天告别时,奶奶特意多谢一番,是为了感谢“我”没有把约翰带走。
9. 小说的结尾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我”要坐分机回到大城市,在转机时看到一幕:一个销售人员下飞机,他的老婆和儿子在迎接,他的儿子高兴的问道“爹爹,爹爹,你给我们带了什么啊,你给我们带了什么啊?”
如果明白“我”和约翰的关系,那么就明白小说为什么用这个场景做结尾了。因为“我”离开的时候,不单没有给约翰任何东西,反之,约翰送了一块漂亮的石头给“我”。“我”的内心必定是对约翰充满亏欠父爱的愧疚的,而小说最后的这个场景映射的,就是这种愧疚之情。
陈意
2019年10月
《中国美术史》读书笔记
很幸运这个学期阅读了《中国美术史》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美术的认识。为了更好地了解美术,我阅读了《中国美术史》这本书,通过学习与阅读,使我有了很深的感触与心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从远古到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远古美术的产生是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的结合,当时人们劳动的工具、生活的工具都是劳动的产物,可以说是来源于劳动的。
殷商时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便进入了奴隶社会,青铜器在商代最为鼎盛,青铜器的用途大致是:乐器、武器、煮饮工具还有是礼器。礼器是青铜器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它象征着皇权,所以当时有成语“一言九鼎”等。最著名的有《司母戊大方鼎》其重875公斤,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属帛画最为著名,当时的绘画主要是引魂升天,作品有《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秦朝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指挥部,浩洗荡荡的显示了秦皇朝的军事力量,其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人们的思想没有寄托时刻,印度的佛教从西部进入了中国,于是在后续的文明历史就出现了有关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画家有书书法家,分别是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王羲之,在绘画方面内容由于玄学的出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描绘时空的,有描绘神仙故事的等。在技法上其三杰都做出不同的贡献,尤其是顾恺之首先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说教内容的缺点,扩大了题材的多样性。在平列式构图中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人的情思及精神状态,其画法与画理均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烈女传》《史女箴图》。
隋唐朝时期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山水画展子虞的《游春图》,也出现了吴道子、曹不兴、西域的慰迟已僧等画家。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风
格的出现。在仕女画的画家有张萱周肪,其历史画家有阎立本。
五代十国周文矩,顾宏中等。
宋代时文人画的苗头开始探出苗头,其最著名的有风俗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是文人画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形式是诗书画印,诗情并茂。
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国画对于山和水的描绘并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首先它没有光影效果,实际上就提出了画面的客观立体感。其次,没有焦点透视,空间表现依靠主观的散点透视和纯艺术的形式把握。在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传统中,临摹是主要手段。《芥子园画谱》便是把各种物体做了最为主观最为抽象的概括,使之程式化和符号化。
关于色,中国画没有应用科学的色彩分析法,讲究主观壅塞,大多数就是单色黑白关系。但是这种黑白关系有着很强的新联诗, “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关于标准中国画强调纯艺术的、合乎法则的、生机勃勃的美,而不是所谓逼真的美。“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原是魏、晋词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 ”,“气关笔力,韵关墨彩 ”。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我们常常为中国悠久的文明、精湛的艺术感到骄傲。诚然,祖先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禁锢。宋人为躲开唐诗这座高峰的阴影,独辟蹊径——作词;元代文人更抛开诗律与词牌——制曲。循规蹈矩或许不功不过,但久而久之,便会使原本鲜活的艺术僵化。“创”,是艺术领域里永恒的话题。
陈意
2019年4月
文件下载:读书笔记合集
工作室介绍
<p> </p> <p> 致力于普通高中美术高考专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