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勇工作室——学员陈意2019年度教学案例合集
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 .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过程设计:
1、教学策略:师生游戏→明确本课内容→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欣赏名画→观察表现透视的艺术作品→利用教具学生练习→产生绘画冲动→绘画→讲评。
2、教案设计:
㈠.教学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事物。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自主探究意识。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创新点: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现总结透视现象。
㈣.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2、探究式教学法;3.发现式教学法
㈤.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自制教具等。
三.教学过程:
㈠.游戏导入
师:请同学们用手测量出老师的身高?(学生手量.回答) 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发言)
㈡.介绍透视现象并板书课题
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这种现象就是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透视现象。
㈢.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按书中的要求找出答案。(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粗远细. 近稀远密)
请同学找一找身边的透视现象。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
请同学们欣赏名画从中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发言它的魅力所在。(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中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
同桌合作观察颐和园的长廊,从中找出这种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然后说一说。(柱子的变化)
板示讲解:视平线,消失点。 a.应用表现: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提供的自制教具.零散的图片,拼贴成一幅完整的,具有透视效果的画。
㈣.学生作业:用透视现象表现老师出示的图片。
要求:a.先找视平线,消失点。b.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c.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d.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画的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㈤.展评作业:
1、 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 线条是否流畅。
3、 画面是否完整。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 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把画面画的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㈥.教学延伸: 找一找校园中有透视现象的场景。或把自己家里有这种现象画下来,为下一堂课的写生做好准备。
四.课后评析: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本课的探究式学习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透视现象要细致,不仅从天空、地面、景物的大小来分析,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由近到远景物间的距离也在缩小。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刚开始表现的比较混乱,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之后,才能用线准确的表达出来透视的现象。
陈意
2019年3月19日
《笔墨游戏—青蛙》教学案例
设计思想
《笔墨游戏—青蛙》一课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理念的推进、落实中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它是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方法为宗旨的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挖掘这节课的人文内涵以增强学生作品中的绘画因素,激发学生传承、发扬美术文化,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青蛙,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过程与方法
(1)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学习青蛙的画法。
(2)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习组织画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尝试、联系生活、欣赏表现挖掘人文内涵,激发学生传承美术文化的愿望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国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会使用绘画语言表现物象。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笔墨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教室中张贴大量的学生《笔墨游戏──荷花》的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运用实物投影创设游戏氛围,集体感知体验
笔墨游戏1
提出活动要求:
请几名同学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做一个笔墨小接龙。要求先由一名同学大胆地在纸上画一笔,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画的像个什么,继续添画。其他同学观察笔墨的变化。
教师小结:
1.笔墨真神奇,大家画的凑在一起,用笔用墨不同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说说学生画得多有趣,寥寥几笔一种新的事物就跃然纸上。
[设计思想:游戏创设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出笔墨艺术的情境,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及时地发现笔墨的神奇变化,用笔用墨的不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墨游戏2
再请几名同学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进行水墨游戏,其他同学观察参与学习。大量的同学近距离地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更好地体会笔墨变化。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纸上怎样用墨画一个小水滴”。
学生:用中锋变侧锋一笔画成;用线勾成一个水滴;用笔甩上大小不同的水滴;用几笔涂成一个水滴……
教师:哪种方法是画一个小水滴最简洁的方法?
学生选择最佳方法。
教师在最佳方法下面紧接着用三笔画了一个更大的水滴。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学画一种小动物。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与老师一起学画。教师示范后腿和一条前腿的画法,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尝试画另外一条前腿。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简单添上几笔画出青蛙的眼睛和肚皮。教师边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边与学生合作绘画,周围的同学会观察入微。很自然地揭示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画水墨青蛙。学生在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思想:这两个笔墨游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国画教学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采取以实物投影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扭转了人们一直认为实物投影的应用是另一种黑板形式的认识。促进了师生交流形式的多样、信息反馈及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介绍青蛙习性
教师:你了解小青蛙吗?小青蛙有哪些习性?
学生:小青蛙的两条后腿是长长的,会蹦跳。
教师请学生到前面用动作表现小青蛙,并邀请自己的小伙伴。提出思考问题“想想它们怎样蹦蹦跳跳,它们在哪儿蹦蹦跳跳。”
学生一边学着青蛙蹦跳,还一边呱呱地叫。
教师在旁边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小青蛙在蹦跳时是用后腿发力,说明小青蛙的后腿很健壮。教师:小青蛙平常喜欢呆在什么地方?学生:水里、陆地、潮湿的地方、荷叶上面。教师:除此以外,小青蛙还有哪些习性?学生:小青蛙喜欢在夜间吃蚊子。教师请学生用手表现小青蛙是怎样吃蚊子的。学生用手向上伸出卷起,展现青蛙捕食时的动态。
教师根据学生找的特点编成儿歌,总结小青蛙的特点:鼓眼睛,大嘴巴;绿花袄,白肚皮;后腿长来前腿短,伸出舌头把虫抓。
[设计思想:热爱大自然不是一句空话,感受是要发自学生内心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小青蛙,在教师的启发中发现青蛙的特点和习性。学生对小青蛙喜爱的感情是在活动中迸发的,课下学生还学着小青蛙的叫声。这种情感以人文的、更直接的方式深入学生内心。]
四、学习思考,巩固知识
1.演示画法,注意青蛙的特点教师概括小结:画小青蛙要有浓墨、淡墨之分,肚皮的墨色最淡。还要有中锋、侧锋之分。板书:中锋、侧锋、浓墨、淡墨。
2.分析动态变化教师:小青蛙的动作非常丰富。身体方向变化,动作也发生变化。变化最丰富是小青蛙的哪部分?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是四肢。教师小结动作特点:“坐也是坐,立也是坐,行也是坐,卧也是坐”。青蛙的动态身体变化很小,主要是四肢的变化。
[设计思想:通过教师完整的画法讲授,学生能够系统地消化知识。教师的板演是直观地给予学生信息的方法,板书则是提示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五、运用课件,感受理解完整作品
教师:画家画的小青蛙不仅注意笔墨变化,而且还非常有情趣、韵味。
1.欣赏、分析书上齐白石的作品教师:这幅画中小青蛙的墨色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到有非常明显的墨色区分,一只画得深,其他几只画得浅。教师:它们在干什么?学生有的说在做游戏,有的说其他小青蛙在叫那只墨色最深的小青蛙,有的说它们在谈论什么……教师小结:因为墨色的区别和小青蛙在画面中方向、位置的不同使画面富有情趣。
2.欣赏、分析课件中另一幅齐白石的作品教师:这幅画的情趣体现在哪儿?
学生:水里面,青蛙妈妈带着几只小蝌蚪;岸上的青蛙好像在聚会。
教师小结:齐白石画青蛙传神之妙,贵在以拟人化的夸张手法描绘青蛙的形态动作。画面中添加小蝌蚪使画面更生动、有趣。几只青蛙聚在一起,仿佛是孩子们在游戏,使人感到特别亲切可爱,具有百看不厌的艺术感染力。
3.大量欣赏作品教师:齐白石老人画的有关青蛙的画还有很多很多,每幅画都有不同的情趣。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若干幅齐白石画的青蛙)
[设计思想:美术教学是视觉艺术,一张完整的中国画应具备的韵味只有通过视觉感官才会有感触。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课件欣赏齐白石经典的青蛙作品,不仅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画具备那些韵味,而且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感受、理解作品的同时会自发地发掘其人文内涵,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人文精神。]
六、用音乐创设创作氛围,学生进行练习
1.提出创作要求
教师:看书对比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生作业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节课的画面主要是小青蛙,荷花以及其他环境只起衬托作用。
教师:除了画荷花以外,还可以给小青蛙添加哪些环境?
学生:小青蛙和小蝌蚪在一起、下雨时小青蛙用荷叶当伞、小青蛙在芦苇丛中……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2.学生进行创作,体验笔墨情趣
播放节奏舒缓、优美的乐曲,创设创作氛围。
[设计思想:优美的乐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首合适的乐曲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表现欲望。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陶,绘画表现时才会把小青蛙画得活灵活现,富有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七、总结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还将学习的内容延伸。
教师:这节课,你对笔墨有了哪些新的感受?
学生总结:以前只会画荷花,现在还会用墨画青蛙;学会画国画还要画出趣味;墨色的变化太丰富了不太好掌握……
教师:有的同学可能画得不是很理想,这没关系。国画必须要有很多很多年的功夫,不然掌握不好笔墨效果。有位画家曾说过“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这就是说同学们要更多、更好地练习,才会用笔墨的韵味表现自己的情绪。我们今天只学会一种小动物的水墨画法。笔墨变化无穷,课下可以用所学的方法继续表现其他的小动物。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又回到生活中。
(作者单位: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点评
国画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技能、技法的讲授。课堂一板一眼,过于死板、沉闷。二是有些老师对新教材理解的误区,用了很多种方法如探究、合作、讨论等,但是忽略了国画课中特有技法的传授。
针对这节国画课,温老师的方法设计为体验式学习。体现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如课堂开始笔墨游戏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游戏是围绕知识点展开的。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笔墨浓淡的变化,以及中锋、侧锋的使用。学生是在开放式学习中感受青蛙的画法。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学过程非常自然,整个学习过程是师生在互动式的情境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在其中也解决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这节课的另外一个知识点是画面情趣的表达。教师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看大量的名家作品。学生在欣赏、理解的同时感受一幅中国画应该具有的韵味,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人文精神,从中发掘人文内涵。经典的作品为学生构建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堂结束时,学生受到教师的启发和鼓励,并且进行课外延伸。在美术课中渗透文化的熏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
我认为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十分紧凑,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注重知识传授。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陈意
2019年9月12日
文件下载:教学案例合集 陈意
工作室介绍
<p> </p> <p> 致力于普通高中美术高考专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