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基于核心素养,指向深度学习”的地理学历案的实践与思考_刘光文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基于核心素养,指向深度学习”的地理学历案的实践与思考

文/蒋瑛  时间:2019-12-11  浏览数:528

“基于核心素养,指向深度学习”的地理学历案的实践与思考

——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例

双流艺体中学       蒋瑛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由知识主体向人的全面发展回归。作为其核心的“课堂”也慢慢实现了由知识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但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课程知识碎片、重复操练,死记硬背等浅层学习的问题,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能有效解决以上矛盾,然而学历案是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通过改变学习方案,解决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问题,从而实现在课堂情境中最大化的“在学习”、“真学习”、“深度学习”。笔者以一份学历案(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例谈学历案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 学历案 实践与思考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学科教育的重点目标,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题目。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势之下,“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应运而生。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与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1]。深度学习要求从教师立场、内容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变,教师要从满堂灌向少而精转变,更多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自主攀登而不是背着学生攀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域来看,实现深度学习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2],如表1 深度学习浅层学习记忆方式强调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机械记忆知识体系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掌握复杂概念、深层知识等非结构化知识零散的、孤立的、当下所学的知识,且都是概念、原理等结构化的浅层知识关注焦点关注解决问题所需的核心论点和概念关注解决问题所需的公式和外在线索投入程度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反思状态逐步加深理解,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中缺少反思迁移能力能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实践中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思维层次高阶思维低阶思维学习动机学习是因为自身需求学习是因为外在压力以上对比发现,学生只有通过深度学习才能将碎片化、片段化、浅表化的知识变成体系知识和结构化知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提成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学历案是关于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方案,通过改变学习方案,解决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问题,从而实现在课堂情境中最大化的“在学习”、“真学习”、“深度学习”。它是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为了便于学生自主或社会构建经验,围绕某一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专业化预设的方案。它的设计思路是逆推的,先定目标,再定评价任务,然后在设计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要怎样设计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是一场教案的革命,一场着眼于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与课堂教学范式的变革,带来的是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不仅关注“学”,而且更加关注“学会”,实现“深度学习”。下面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例谈谈学历案的实践与思考。

一、“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的学历案的实践

【学习主题】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课型需求】复习课

【课程标准要求】

实验版: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7版: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标解读】

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都旨在要求通过案例学习,一是认识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过程,二是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前者是铺垫、基础,后者是重点。

产业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原因。按照经济规律做决策的企业,要选择利润相对较高的地区布局。当区位条件发生变化后,企业会向新的利润相对较高的地区迁移。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或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包括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可能有不利的一面,要学会辩证地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基本能分析工业区位条件及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学生通过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已经具备评价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3.学生关于“产业转移”的必备知识遗忘较多,同时区域认知能力素养相对薄弱;

【学习目标】

1.能再现产业转移相关知识(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规律),并能建立知识联系。

2.能分析各区位因素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评价任务】

1.以佛山陶瓷产业转移为例,从时空的综合思维分析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检测目标1)

2.以我国K企业纺纱厂转移为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检测目标2)

【学法建议】

1.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认识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过程,二是进一步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前者是铺垫、基础,后者是重点。

2.一般来说,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因此,在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时,要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区位条件,最终确定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学习过程】学习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说明课前准备1. 结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5.2以及笔记,复习产业转移相关知识(尤其是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规律),自主构建知识框架。

2. 完成2016年全国高考试题文科综合试题Ⅰ卷1—3题。

【检测学习目标1】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自主复习产业转移相关知识,并尝试建立知识联系。课中学习情景引入欣赏景德镇瓷器和石湾陶瓷,感受中国精湛的陶瓷工艺和独特的陶瓷文化,思考“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陶瓷产业却率先转入至佛山的原因。” PPT展示一组关于景德镇陶瓷的图片,引出探究的主题并展示学习目标结合真题的材料创设情境,明确高考试题的素材来源于真实情境,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完善知识框架学生在学案上自主完善产业转移的知识框架

教师引导学生建构产业转移的知识框架

通过再现产业转移的知识框架。为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扫清知识障碍。问题探究步骤一:学生自主探究改编的高考试题(完成时间:14分钟)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检测学习目标1】

1.探究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国外陶瓷产业转移至佛山的原因。

2.探究2003年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向外转移至景德镇的原因。【评价任务1】

通过完探究佛山陶瓷产业转移,从时空的综合思维分析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因素;

【检测学习目标2】

能从时空的综合思维分析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因素。

从而诊断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步骤二:学生展示答案和解析思路,并请同学对其进行点评 步骤三:结合老师评析思路,整理解析问题的过程

探究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国外陶瓷产业转移至佛山的原因。(6分)

【检测学习目标2】

教师讲评问题的解析过程  














(2)探究2003年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向外转移至景德镇的原因。(8分)(检测目标3)











 

重解真题学生再次重析2016年高考试题文科综合试题Ⅰ卷1、2、3题 品高考,明方向学法指导归纳分析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解题思路

1.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确定主导因素;

2.对比分析产业部门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

3.综合分析,确定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用PPT展示分析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强化产业转移成因分析的思路。学后检测学生自主完成拓展迁移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2题。(目标检测2)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评价任务1】

以我国K企业纺纱厂转移为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检测学习目标2】

评价是否进一步落实分析各区位因素对产业转移影响的方法。学后反思请自主梳理本节知识体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学会本节内容的,你觉得还有什么内容比较薄弱,需要老师提供何种帮助?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方法和大家分享,请写在下方区域。 学会反思学习,明确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提高复习有效性。【教师反思】

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为了便于儿童自主或社会建构经验,围绕某一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专业化预设的方案。它对于实现学生“深度的学”教师“深度的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本节课的学历案,我从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法建议、学习过程、学后反思六个方面编写,体现了以“何以学会”为中心,以形成性评价为指引,分解目标的达成过程,为学生的学提供了清晰的途径,但不足在于:没有基于学习单元或主题来设计,仍然重于单科教学“精耕细作”,轻于课时间的“谋篇布局”,碎片化教学的嫌疑明显。    

二、地理学历案的思考(学历案的意义)

从教学案的变革入手,撬动课堂转型,大面积实现学生“在学习”,促使“真学习”的发生,具体意义表现如下:

1.学历案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历案通过如下两个策略来实现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其一,学历案通过基于学生立场实现对学习者个体的关注,学历案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特征、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方案的设计。其二,学历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总而言之,学历案的设计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弱化教师强权,置学生立场为所有教学行为的原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学生发展为最高目标。

2.学历案体现了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专业路径

  学历案是实现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突破口。学历案主张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相对独立的主题/问题/项目/观念/技能为学习单元,自上而下,在整体的视角下设计一个一个单元的学习经历,而不是教师习惯上采用琐碎的知识点为教学设计单位,站在自己的立场,呈现“怎么教”的方案。学历案的设计要求教师理解学科本质,了解学科大观念,熟知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学会分解课标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具体的单元主题目标,将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3.学历案体现了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教—学—评一致性

   学历案的编制的次序上与传统的教案和学案相比有重大的变化,首先设定学习目标,将评价任务置于教学过程之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指向学习目标,其中,作为核心素养的评价任务,能随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为教和学提供依据,因而“教—学—评一致性”技术始终贯穿与学历案,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4.学历案促进了课堂中的深度学习

当下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大量存在,课堂普遍存在“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问题,引发学生真实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课堂深度学习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历案的初心就是希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在学习”“真学习”问题。通过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如学法指导、分层作业、学后反思等,吸引更多的学生真正学习;通过设计完整的学习经历,让学习过程“看的见”便于学生发生真正的学习等等。由此可见,学历案的初心与价值追求,就是为了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3]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崔允漷.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6—06—09(6)

[3]尤小平.学历案与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文件下载:l论文“基于核心素养,指向深度学习”的地理学历案的实践与思考——蒋瑛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