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学历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
实验版: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017版: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相关的地理现象。
【评价任务】
1.通过完成探究一中的达标检测1,能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中的环节。(检测目标1)
2.通过完成探究二中的达标检测2,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检测目标2)
【学习过程】
(一)订正《红对勾》P28课前预习导学中的大气受热过程。
(二)新课引入:通过展示青藏高原的生活照片→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探究原因
(三)活动探究
探究一:
1.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
2.热量传递的途径:
温度 辐射强度 波长长短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3.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4.近地面大气受热的根本热源是: ;直接热源是: 。因此近地面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
达标检测1:
1.下图是“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
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a B.b C.c D.d
2.下列事项与地面辐射强弱相关性最小的是
A.大气逆辐射 B.下垫面性质 C.岩浆活动 D.太阳辐射
探究二:
1.从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2.说出夏季晴天站在水泥地面和草地上的感受,并解释原因
小结:
3.分析北方冬季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原因
4.我国农民秋冬季利用烟雾防止农作物受冻害,请分析其原因
5.干旱半干旱区果园,在地表铺设砂石来提高水果品质,请分析其原因
目标检测2
1.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的太阳高度角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小 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齐民要术》中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有霜。此时放火作媪(媪:不见火焰的燃烧),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完成2—3题。
2.“放火作媪”使“必有霜”到“免于霜”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增强 B.大气反射作用增强
C.大气逆辐射增强 D.大气散射作用增强
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四)课后作业
1.所给图示的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2.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深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6—7题
3.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北方农民用“人造烟幕”来防止冬季蔬菜受冻,与之关系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两箱中都放入相同量的土。甲玻璃箱开口无盖,乙玻璃箱有密封盖子(如图19),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3小时后,同时测甲乙玻璃箱里的气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结果:玻璃箱 (填“甲”或“乙”)内的温度高。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原理。
(2)实验显示:对流层大气直接的主要热源是地面,地面通过 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而大气又通过 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该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是建设 。
(3)这一实验还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导致 ,这些“人类活动”主要是指 和 。
(五)学后反思
文件下载:大气的受热过程——学历案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