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对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参加工作室学习至今,我一直在思考:从双流,到成都,再到北上广,教育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江浙一带的教育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领先的究竟是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全国级的会议上,听到了一位知名教育专家的一句话:“越重形式,越无内涵。”这句话,让我混乱的头脑顿时清晰了起来。对,办好教育,其实就是静下心来,做好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中国教科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友超2017年在《提升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量级》一文中,对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了专题论述。在政策话语中,内涵发展并不是新话题,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表现出了三个特征:议程时有时无、含义时大时小、对象时宽时窄。尽管政策含义不太稳定,但至少表明了人们对内涵式发展的追求从未停步。
从政策要求上看,内涵式发展凸显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从理论诉求上看,内涵式发展体现了新的发展理论,把文化、价值、代价等范畴引入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内源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的效益等。内涵式发展的旨趣正在于此。从实践需求上看,内涵式发展适应了我国教育转型。新的目标不应再求“大”,应转向“强”,向世界教育中心迈进,而“强”必然强在“内涵”上。另一方面,我国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们“上好学”的需要,教育活力不足,获得教育结果的成本过高。
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立足学生表现提高质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定义教育质量》中提出了学习者、环境、内容、过程和结果的质量分析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监测报告2005:全民教育》也建构了教育质量的框架,即学习者特征、能动性投入和结果,以及与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环境。能动性投入主要包括教材、教学、教师和学校治理等。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表征是学生表现,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课程、教学、教师和学习环境等。抓住了这四个方面,就抓住了质量的根本。
理清了对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认识,我们更应叩问自己:学习环境文化的营造、课程建设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为了让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学生在课堂中成长,我们是否至始至终把课堂教学放在了学校工作的中心,不被社会的风气和教育的风向所左右?校园朴素了吗?教育真实了吗?以课堂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我们在课堂教学研究上做了多少?做了多久?做到了什么程度?
工作室介绍
<p> 毛凤鸣校长工作室于2014年3月经县教育局发文同意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