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须“有为” 乐此不疲方“有味”
教育科研须“有为” 乐此不疲方“有味”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经验交流
教育科研,带给我们的思考
棠湖小学创办于1905年,是一所百年名校。近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多元发展,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努力为师生搭建多元平台,让师生找到成功的感觉,每天进步一点,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开展了多元的课题研究,选择了多种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多样化的成功。十多年来,我从市级课题《发挥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研究》开始,或亲自主持、或指导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10项国家、省、市、县课题研究,2005年结题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到北京参加全国交流,研究成果获全国一等奖。(PPT链接“县级以上课题列表”)除了县级以上的立项课题外,我们从2008年开始,在校内实行小课题申报、立项、研究、评审制,一年一周期,至今年,已经是第四批了。(PPT链接“校级小课题”)
对课题的研究,对科研的管理,我们一直在探索、总结,以下是我们尝试并认为有效的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实践与探索:
v 规范课题实行“项目管理”
v 课题研究坚持三个“一体化”
v 小课题研究要求“五个一”
v 科研激励实行“积分奖励制”
v 科研学术年会“一年一届”
(一)规范课题实行“项目管理”
目前许多学校承担的课题都不只一个,如果每一个课题都要由教科室主任亲
自来抓,是极不现实的,可能会造成个个抓,却个个不能落实的现象,最终导致课题研究走过场。因此,我们在县级以上规范课题的管理上,引入了“项目管理”机制,既可以锻炼一批科研骨干,又科学地破解了教科室课题管理的难题,我们实行的管理流程如下:
v 公开项目招标,遴选科研骨干
v 签订项目协议,组成研究团队
v 自主开展活动,定期阶段汇报
v 监控研究进展,纳入目标考核
(二)课题研究坚持三个“一体化”
既然老师们参与教育科研是为解决教育教学中问题的,那么就不能让它成为教师额外的沉重负担。为了避免科研、教研“两张皮”现象,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三个“一体化”:
一是研究目标一体化。坚持“问题即课题”的选题原则,把教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大家普遍感兴趣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加以提炼,并申报成校级科研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成果直接为教学服务。
二是研究过程一体化。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在常规的解读教材、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本组科研课题的研究主题进行集中研讨。
三是考核要求一体化。科研教研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把一些科研、教研同类的考核指标结合在一起,避免了重复的考核。
(三)小课题研究要求“五个一”
为了加强校级课题的管理与研究,我们对校级课题研究要求至少“五个一”:
一个规范的课题申报:组长依据本组教师共同的问题或建议,通过组内论证,确定本组研究小课题,填写规范的《校级课题申报书》,并由教科室审查立项。(立项后再复印,一份教科室存档作考查依据,一份组内留存用于研究)
一个集中的理论学习:研究初期,组长搜集或组内教师共同搜集课题相关理论材料,集中学习,形成对本课题较为完整的认识,为课题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材料和研讨活动记录各复印一份交教科室存档备查)
一个相关的课例研究: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与本组研究课题相关的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研讨活动前,组长事先安排搜集本组课题相关的案例,或安排互听本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适宜与组内课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材料和研讨活动记录各复印一份交教科室存档备查)
一个有质量的论文撰写:将平常研究中的问题与反思进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对自己的研究事件进行阐述。杜绝不假思索,一味抄袭现象,将原来的期末论文撰写提前到期中进行,便于论文评选和考核加分。
一个规范的课题结题:研究周期结束后,各教研组认真填写课题结题鉴定书,由教科室组织人员,结合研究过程中上交的资料进行评审。对于通过结题鉴定的课题,定期组织评选表彰。
(四)科研激励实行“积分奖励制”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说:“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快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教育科研这条幸福之路吧。”如何才能把老师引上这条幸福之路?我想这也是教科室主任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实行绩效管理后,我校在科研激励方面上实行了“积分奖励制”(链接PPT《棠湖小学教育科研积分奖励制度(试行)》):当老师申报的课题获得立项、在研的课题通过结题或在研究过程中被课题主管部门考核为“优秀”时,我们按这样的标准(见附件)奖励培训积分。老师们可以用相应的积分兑换相应类别的学术培训。同时,课题研究过程中,教科研论文获奖、交流发表、课堂教学竞赛获奖、单项教学技能竞赛获奖由教导处进行登记,纳入学期末考核中,并最终体现在奖励性绩效中。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既肯定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的成绩,又带动了更多的老师走进来,使研究的磁场不断扩大,磁力不断增强。
(五)科研学术年会“一年一届”
我们从2009年的学校首届科研学术年会开始,到去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今年6月末,我们将迎来棠湖小学第四届教育科研学术年会的召开。前三届年会上,我分别以《展“我能成功”风采,做研究型教师》、《在学习与研究中成就幸福的教育人生》、《课堂教学正在静悄悄的改变》做了动员发言,教科室主任分别以《小课题,大作为》、《多元化的校本研修构筑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做了年会总结。每一届学术年会,都会欣喜地领略到老师们活跃的身影、智慧的言语、澎湃的激情和灿烂的微笑,每一届学术年会结束后,都会有一本本精心编辑的成果册传入老师手中,印进老师心里。
成功举办教育科研学术年会,有几点心得:
1.提前规划,一届一主题
2.及时整理,一期一搜集
3.研究形式,一年一变化
只要老师们都动起来了,科研学术年会就会成为老师们自己的盛会。
二、形成管理文化(科研管理“四化”)
我们的科研管理实践丰富了“多元成功”理论,并在这样的实践中总结并不断丰富着具有棠小特色的科研管理文化,即“科研管理‘四化’”:
(一)人人参与全员化: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
我们反对“人人都要参加规范化课题研究”的形式主义论调。我们通过上级
领导的权威影响,专家的学术报告,以及本校教师的现身说法来强化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引领着老师们把自己关心的教学热点问题,或是具有典型性教学难点问题,以小专题的形式加以确定,并在教学实践与校本教研活动中,借助同伴的力量,积极探索,勤于反思,智慧共享,解决困惑。我们倡导这样的“人人参与”,真正让老师们从“散乱盲目”的教学“伪研究”走向“聚焦课堂”的教学“真研究”。这样的“人人参与”,真正让学校教育科研“贴地而行”,实现了学校科研的“平民化研究”。
(二)课题管理规范化:让管理成为教师科研的一盏航灯。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只有加强科研管理,才能确保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就我校而言,首先是加强了教育科研工作组织领导,保证了科研工作组织到位。其次是加强了科研常规管理,一是目标管理,二是过程管理,学校严格按照县、市、省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级课题的过程管理,实验过程记载、检查记录、资料收集、阶段性成果及评估等环环紧扣、步步落实。此外,我们还经常邀请各级专家到校办讲座,对课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诊”指导。
(三)评审奖励制度化:让制度成为教师科研的一种保障。
要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就要充分发挥精神与物质的激励因素。我们以《棠湖小学教育科研考核与奖励暂行办法》,把科研成果与教师学年度绩效考核、学术培训等挂钩,调动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四)研用并重一体化:让教师实现为教育教学而研究。
科研促教改,教改促教研,教研促教学。避免研用分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边
学边做,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做法推广,让老师们受益。我校第三届校级小课题由三年级语文组承担的《小学生习作起步指导策略研究》,总结了六项策略:(1)得心应手;(2)由仿到创;(3)由说到写;(4)写好两“记”;(5)多就少改;(6)一篇一得。这六项习作指导策略,不仅在三年级,也推广到二年级、四年级,深得语文老师喜欢,对解决老师们感到“习作难教”的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是有了这样的成果推广,老师们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部分教研组基于教学经验推广的“一课多上”已经尉然成风。
教育科研,想说爱你不容易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的教育科研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走过场”的形式,研究的过程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致使结题时材料搞“突击”,这种情况的恶果使人们对教育科研产生偏见,诸如科研无用论、科研形式论、科研造假论等充斥我们的双耳,自然科研遭人“冷眼”,教科室便成了一个“摆设”部门或“写作”部门,致使教育科研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形成真正的浓厚的氛围。
与之对应的是一方面教师对科研反映较“冷”,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又非常“热”,出现了“两极”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上级的各类考核评比中,学校没有课题是不行的,故而出现了那种立项和开题轰轰烈烈,研究过程却冷冷清清的局面,为的是以课题来装点门面,或应付考核,只求数量,难保质量。
正是因为教育科研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教科室主任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给大家一个建议,练好四项功,努力做一个有为有位有味的教科室主任:
1.练好四项功:
(1)学习功。
教科室主任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做学习的先行者、理念的传播者、标准的解读者、教材的诠释者、资源的开发者。
(2)研究功。
随着课改的推进,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面临着新问题,学校教科室必须立足于解决本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来确定研究课题,课题不在于有多么宏大,多么前沿,但一定要对教师有用,对学生有用,对学校发展有用。
比如目前我县已升级为省级课题的《区域推进义务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中,各参研学校可以依据承担的子课题,进一步分解为若干有利于解决老师们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小专题,在实践中开展真研究。
(3)下水功。
要下水搞课题,从教师的实际需要来搞课题,使研究成果成为教师的精神食粮,受他们的欢迎和赞赏,让他们乐于实施。只有 “水性”好,教师才服你。“跟我做”比“你去做”更有号召力。
(4)引领功。
从四个方面着手:
①要让教师感到你是他的朋友。教科室与教师是共同体,与教师一起分享成功,共同成长。
②要做一个很好的教“练”员。指导要到位,但不能越位。到课题组、学科组、教研组去,听、备、说、评等教研活动,要与教师一起共同研讨。
③要做一个很好的“推介员”。把教师的新经验,教室内的闪亮点,由下而上地进行推介,要做教师的“伯乐”。
④要做一个很好的“加工员”。在设计方案时,为教师把关,诊断、提升,进行理论概括。给教师进行引领提升时要做好三点,一是精神和气质的熏陶,二是智慧和思维的启迪,三是思想和理念的提升。
2.“有为”才“有位”,“有为”方“有味”。
当前,我县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小学,教育局还没有正式设立教科室的编制,一定程度上使教科室处于编外部门的尴尬境地。我们一直在呼吁。但是反过来,作为教科室主任,又必须要有所作为,让我们所做的一切,真正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真正让教育科研成为老师们的必需,那么教科室在领导、老师心目中自然就有“位置”。同样,只有在我们的工作做出了成绩,我们才能不断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们所从事的教育科研也才会真正变得“有滋有味”。
作为校长,我认为,要培养一个教科室主任不容易。我曾找一个副教导主任,让她当教科室主任。她说:“校长你让我干什么都行,就是不当教科室主任。”当教科室主任难,当一个优秀的教科室主任更难。教科室主任是最了解学校,最有思想的人,是学校不可多得的人才。只要真抓实干,你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位有为有味的教科室主任。
文件下载:讲座——2
工作室介绍
<p> 毛凤鸣校长工作室于2014年3月经县教育局发文同意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