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场:从课堂观察开始
让生命在场:从课堂观察开始
双流县实验小学 林琳 杨红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场所。然而,多年来,我们的观课评课一直关注教师教,忽视学生的学。以至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轻视学生主体地位。最终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于是,我们转变课堂观察视角:从关注教师教到关注学生学;转变课堂观察方式:改远距离观课为“坐到学生中间去”;变课堂观察内容:轻观察教学流程和活动设计,重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变课堂观察工具:变感受式观课为借助观察工具观课。
不一样的发现
带着新的视角和观察方式,我们走进六年级的数学课《比例尺》,虽然老师课前准备充分,从复习铺垫到课件的制作、课堂知识的拓展等,都有精心的准备。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不仅认真备了现有版本的教材,还收集了其他资料做相关补充。然而,以单生应答为主的课堂上,老师“放”得不够,给学生思考和展示的机会不够;学生“动”得不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且个别学生的发言代替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时的思维碰撞。直观表现为课堂上死气沉沉,举手的孩子始终只有那几个,学生参与面不高,甚至还有大部分学生游离。
走进科学课堂《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放大镜下的晶体》,我们发现虽然老师充分进行了教案的预设,也提前让学生回家观察味精等晶体,但是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单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完全没有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走进二年级语文课堂,老师投放自主学习任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方”地给学生3分钟时间后,老师开始集体检测。我们算了算,课文280个字,老师读完一遍也需要2分钟左右,更别说学习困难的孩子了。3分钟时间里,孩子们甚至都没有实现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又怎么能完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一标准呢?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让我们必须反思背后的原因:生命不在场!
“课堂观察”有工具
在不同的理论支撑下,有不同的观察工具。我们在四川省教科所研究员周林教授的指导下,主要以时间计量、单生应答人次统计与分析、学生游离/投入状态观察、小组合作状态观察、作品分析等五个方面进行课堂观察。
工具例举:时间计量
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认识到时间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第一资源。
然而,时间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第一生命,在我们很多的常态课上,并没有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一节节常态课的观察,我们发现,很多的常态课,总是很难在四十分钟内,有效地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 任务的随意性很大,一节课走到哪里哪里结束,今天没做完明天继续,明天没完成的后天继续,课堂教学耗时低效。为什么会这样呢?更多的老师把原因归咎于学生配合不好,却缺少了对“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反思,直到省教科所周林教授带领我们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证研究”活动。他一次次地要求我们报告课堂上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所用的时间。在他的引导下,详细地记录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活动所用的时间,成为我们观课时的一个自觉行为,一种重要的观课习惯。我们开始高度关注“时间”,关注课前“时间的科学预设”,关注课堂上“时间的有效管理”。由此带来的收获是令人欣喜甚至出乎意料的。记得一个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池塘边的叫声》的时候,通过时间记录,我们发现她在开课时候,教学生书写生字“边”,仅仅一个生字就用了足足3分钟。老师们质疑了:一个生字指导写两遍就用3分钟,再加上带音节,组一两个词,一个生字怎么也得用五分钟的时间吧。一年级每一课的生字一般是七八个,如果都这样处理,一节课能写几个生字呢?写字任务怎么能完成呢?这就提出了关于写字的时间问题,生字的指导内容的问题。一段时间,这个问题成了我们教研组研究的主要问题,人人都在自己的课堂里去实践,人人都做时间上的记录,分析,研究。大家通过一次次地交流,和写字教学的观察,最后大家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对生字书写指导,进行,比如他、她、地这样有相同部分的指导一个带多个,再比如选择有难度的部首的字,如“边,远”这样带有走之儿的字进行指导。这样一来,长期困扰我们低段写字耗时低效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一篇课文的生字总能在一节课内,指导学生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完成,以往一节课写三四个字的情况再也不存在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块,我们也通过时间记录,找到了保证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有效时间通常是10——15分钟这个范围。这些实践研究让我们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重要教学概念,那就是“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管理”,为我们追寻高效课堂提供了保证。
时间计量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统计分析每个教学流程所耗时间。比如引入多少分钟、初读感知多少分钟、检测多少分钟、学文多少分钟等等。这样的统计可以帮助听课者和教者分析每个环节的时间投入是否恰当。第二个层面,是分析常态耗时量,就是完成常态性的学习活动所需时间。比如,低年级的课文通常200多不到300字,如果一秒钟朗读2-3个字,教师读完一遍需要2-3分钟,那么,如果学生是初读课文,完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要求,我们应该给孩子多少分钟?学生之间有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时间差”,又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差”?第三个层面,就是将学科性质与时间计量结合起来使用。
工具例举:“单生应答人次统计”
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单生应答虽然可以实现“抽查学情”和“同伴示范”等功能,但是当单生应答发生时,其他学生出现游离的情况非常突出。
虽然不能排除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原因,但是教师关注不到全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通过单生应答人次统计,旨在关注单生应答发生时,其他学生在干什么?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师设计的该项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是不是每个生命都在场?
我们都知道课堂上的单生应答是不能避免的,但是我们通过单生应答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尽量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的,绝对不让少数学生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的,决不让优生代替回答。当单生应答必须发生时,也要调查此时,其他学生的“生命在场”是如何保障的?
工具例举: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小组合作状态。
一般来说,学生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若把“小组合作学习”看成“合伙做生意”,“自主学习”就是每一个学习者的投资“股份”。没有股份不能“分红”获利。没有合作前的自主学习,不可能有小组合作中“生成”获得。在我校十余年来的合作学习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带着属于自己的认识成果参与到合作交流中,才能真正生成自己的认识、经验,获得学习发展;合作交流难见成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观察中,我们的观察点含有:自主学习的任务投放、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效果检测。
自主学习的任务投放必须要体现学科性质,必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必须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为了更科学地预算出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最好在上课前,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色:要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自己先做一遍。一方面,可以预计完成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反观自己投放的任务是否明确、准确、可行。
自主学习的方法要根据学科特征和相关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这些方法就像钥匙,只有学生掌握的钥匙越多,他能开的门才越多;有的时候,一扇门可以用不同的钥匙去打开,如果学生有许多把钥匙,在课堂上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当学生个体有了对问题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才会有真正的交流。观察合作学习,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记录“发生了什么?”记录每个学生说了什么?怎么说?以此分析学生是否产生了真正的交流。
事实上,学生合作学习也有技术。
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研究,我们越来越觉得,许多的学习方法,应该首先被视为一种技术,加以引导和传授。比如学生阅读时的圈点勾画,小组合作时的分工,倾听,发言等,都需要我们一一地传授和反复训练,最终形成技能。比如小组长的培养:怎么组织大家学习,怎么分工,怎么关注每一个成员,怎么推进小组的合作,怎么关注不发言不参与的孩子,怎么汇报等等,这一系列的合作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训练习得的。我简单谈谈小组的培养吧。第一,老师要参与到具体的小组,一步一步教给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合作的方式方法,甚至是合作步骤。如:(1)确定组员交流顺序,或石头剪刀布,或编序号,或是举手发言,要做到人人发言。(2)教给组长组织交流的方法:交流完善或精彩,带领组员报以掌声;交流出现困难,或鼓励“再想想”,或追问“为什么这样想呢?”;组员没有意见可以表达时候,建议重复其他组员的意见,保证所有的组员都在合作的活动当中。(3)指导组长带领组员进行有序地汇报交流。以及商定交流汇报的形式。第二、小组合作过程示范引导。把指导过的小组,或合作得比较好小组请到台上进行合作过程的全部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学习后,再回到小组再次进行小组合作的实践。第三、坚持反复训练。对于小学生而言,合作技能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培养起来的,需要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训练,不断地修整提升的。
结语
以科学的课堂观察工具,真实发现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反观教师的教学观、研读教材的能力、教学行为等等,引导教师关注学情、关注教材,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在场!
工作室介绍
<p> 毛凤鸣校长工作室于2014年3月经县教育局发文同意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