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渠工作室教学案例《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双中实验校附小杨秋洁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案例
双中实验校附小 杨秋洁
一、案例背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是一首小诗。课文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是在大自然中迷了路该怎么办?这首小诗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我设计本课的理念是:这是一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课文。学生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可是他们对自然世界所知甚少,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更能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多多去想。在学习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会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求答案。对课文中的难点“沟渠里积雪哪边化得快”,通过实验,在合作与动手中得到答案,充分给他们探索与发现的机会。
二、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自读自悟
(屏幕上出现四幅图)
师:有一群小朋友到野外去踏青,可是这几组小朋友迷了路。怎么办呢?
生1:我发现第一组小朋友是在森林中。
生2:有一组小朋友是在夜晚迷路。
生3:我们用指南针来找路。
生4:那用地图吧!
师:要是没有指南针,只有地图,那我们怎么知道方位呢?
生无语。
师:我们来仔细地读读课文,你一定有办法帮助他们的。他们多着急。(等每一人都认真读好书后,让他们以四人小组形式,选一幅图为一组小朋友带路)
教学片段二:以太阳为指南针辨别方向
(以小组为代表,根据迷路小朋友的图进行指路,台下学生质疑。)
生(第1小组):这一组小朋友迷路是在白天,有太阳。可以看太阳。
生1:怎样看?
生(第1小组):中午的时候它指着南边,地下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就是说太阳在南边,树影指北方。
生2:是指在中午时。
生3:为什么太阳在南边,树影指北方。
生4:因为树影与太阳是相反的。
师:我们来做一做,用手电筒当太阳,铅笔就是树,看一看树影在哪边。
生做后,齐答:与太阳方法相反。
教学片段三: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得快
(生带领在山中迷路的小朋友回家时)
生(第5小组):我们可以看积雪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
师:那化得快的是南边,还是化得慢的是南边?
生1:化得快的是南边。
师:真的吗?
生2:真的,南边,太阳晒到多。
师:(指图)这是哪里的积雪?
生2:沟渠。
师:沟渠是怎样的?
师(出示沟渠的图片)
生3:沟渠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沟。
生4:我在田边看过这样的水沟。
师:那我们用手势表示应该是怎样的?(引导生运用手势来做沟渠)再来做一做看,哪边太阳晒到多。
(小组里用手电筒当太阳,用手势表示沟渠,观察后讨论哪一面的雪化得快)
生:北面化得快。
生:北面晒到多,是北面化得快。
生:南面被挡住了。
师:那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沟渠里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方还是北方。
生:因为北面积雪晒到多,所以化得快的是北方。
师:说完整,哪里的积雪。
生:因为沟渠里北面积雪晒到多,所以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
师:那你知道如果是屋顶上的积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哪边?
生想;生用手势,两手合拢成屋顶状;开始有小组再做实验,轻声讨论。
生:与沟渠的积雪不一样,化得快的一面是南边。
生齐赞同。
三、案例分析
1、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通过学生产生疑惑,动手实践,生生合作,解决疑惑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探究。如:学生在为迷路的小朋友寻找回家的路,以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样的思想情感带动下,学生对课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小组合作产生实效,学生在选择了要帮忙的对象后,快速读课文,寻找“指南针”,辨别方向。
2、通过实验解决课文难点。这一篇课文,曾听过两位老师开课,这两位老师讲“沟渠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还是南方。”都说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是南方。当时,听到这里时,心里就觉不妥。后来,同事之间讨论也讲到这点,上网查找也发现有不少的教学设计中也出现这样的错误。但怎样将这一难点解决好,想了很久,要简单明了,让学生能一看就知道,当时也做了一个沟渠的模型,但觉过于麻烦,还发现手势简单又有趣,就不知效果会如何,在上课之前还是带了沟渠的模型做预备。但在小组实验中,效果很好。且还能延伸开来,让学生以手势来当屋顶,了解了屋顶积雪化得快是哪边,形象而生动,也让学生在比较更加明了。
3、在结尾处进行课外延伸,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还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模仿课文的写法模述课外了解到的大自然的指南针。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工作室介绍
<p> 2012年4月24日,双流县名教师“吴明渠工作室”在东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