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班会课的初探
在小学阶段,学校的常态班会课可以说是班级文化建设课程化和常态化的一种体现。只是,在现今课程教学当道、分数优先的教学环境下,常态班会课渐渐形式化、说教化、追求“立竿见影”化,以便于为解决学生各方面问题所服务,尤其是在教学上。
相较于一周一次或一月一主题的主题教育班会课,常态班会课显得没那么重要,甚至被科任老师占为己用。只是,在如今物欲横流、压力硕大的环境下,光靠常规教学真的能帮助我们的学生阳光健康的成长吗?还是说,我们仅仅站在自己教师的身份角度下自说自话?
任务化。对于现今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常常为一些细琐的杂事所累。他们经常面临各级安排的各项活动和任务,所以很多时候,常态班会课演变成了传达各项活动要求、传递各类考试会议精神的存在。我们没有将这些活动转化为教育,而错误的将其形式化、任务化。学生则简单的视这类课为任务,利用这堂课办手抄报、写作文、做手工、布置黑板报等等,这样的班会课不想让学生抵触反感都难。
说教化。为了让班会课更好的利于我们的教学管理,我们常常利用这段时间处理教学和常规上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厌学、同学间的矛盾和师生间的摩擦等等。这时,我们充分的展现了自己的语言功底、丰富经历和博闻强识,从讲述自己或自己以前的学生如何如何悔不当初,再到历史上、社会上的某某某如何出人头地,最后用一名言警句结束本堂班会课。其实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只可惜本堂班会课一不小心变成了老师的演讲课,学生变成了收音机,这样的收效甚微。
班会课不应是布置任务,因为这与班会课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也不应是说教,大道理学生往往都懂,如何达到德育的目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某种活动品悟其中的道理。
所谓“常态班会课” 就是通过学生参与而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使学生经验重构,道德内化,从而有效地引领学生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着眼实际。正如蒙氏教学法所提倡的“tell me , I will forget; show me ,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只有亲身经历,自己领悟,才终生难忘。直接的灌输是外部强加的,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正如电视上出现了许多的真人秀节目,如《爸爸去哪儿》《一年级》,这些节目不是请专家直接告知我们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正确与否,而是让大家看后自己参与评论、总结和反思,最后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质疑,专家说,“质疑是最顶端的思考”。这些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看似琐碎,可着眼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反倒吸引观众,理所应当的火了。教育也是一样,顶层设计,着眼实际;班会课更是如此,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教育课程。戈尔曼指出:“情感教育课程的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看似琐琐碎碎,而我们未来的教育正有赖于此。”
学生运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而且要让学生运动起来,而非运动学生。运动学生,学生是一个球,虽然可以控制,但教育内涵的渗透少之甚少,而我们却在控制途中筋疲力尽,收效胜微。就如同我们怕被批评“一言堂”、“满堂灌”,便牵着学生鼻子“满堂问”,最后冠之以启发式教学。启发教育需要有的放矢,有效果比有道理更加重要。如果是学生运动,则会创造路,路是多种多样的,虽然不可预测,但充满希望,我们只需要在他转错弯儿的时候适当的点拨矫正即可。这样的班会课,也许是大家提建议,全班性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也许是师生自撰一句有哲理的话,大家分享,让学生佩服……
传递正能量。现今社会,太多负面新闻、负面情绪,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更加需要正能量。正能量的传递貌似很难靠学生运动,而且很容易演变成教师的个人脱口秀。其实在这个e网通天下的时代,即使我们和我们的学生不能创造,也可以成为搬运工,将那些正能量的文章、故事、视频整合,用于分享、讨论、学习、甚至是模仿。从外化到内化,让它从精神方面通过慢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润物细无声,且不激起一丝叛逆。通过各式各样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思考路径。有时候,一个故事一句话,可以完成一生的超越,甚至改变人的一生……也许就在不轻易间,我们就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正能量的种子,只需耐心待到他们迸发成长为故事中主角的那一刻。
一切与学生生活经验、情绪感受无关的教育,都是无根的教育,无力的教育。常态班会课,更加需要我们用情用心,慢慢渗透,以达到养情育心之实效。
工作室介绍
<p> <br /> </p> <p> 双流县名教师谯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