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渠工作室 教育教学案例 双流区东升迎春小学余小燕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承担着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它要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语文学科与母语的密切联系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也正是其缺点。正因为它与母语相联系,那么每一个开口说话的人都参与者语文教学的某一方面。如不同语境下,同一意思的话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正是不同语境呈现出的对话形式。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门槛,故学生易“登堂”。然大家对母语存在的习以为常,直接导致人们对语文学科重视度不够,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麻木感,麻木是阻碍学习深入的障碍之一。故而难“入室”。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打破这种易“登堂”难“入室”的局面需要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这并非易事。而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做的则是转变教育理念,以老师的学习、体悟去创设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成。同时,老师还需要发挥聪明才智的同时提升专业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课文与学生思维、兴趣的契合点,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走月亮》一课的教学,就是我寻求学生兴趣爱好和课文契合点的范例。教学的前一天,我已经布置孩子们完成本课的预习,并要求他们有声朗读至少三遍。然而教学时,意外发生了:当我们问“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怎样的印象” 时,班上六十多个孩子居然沉默了,他们对课文的语言、文章描绘的月光下田野的静谧、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温馨无动于衷。询问原因才知道,预习时,孩子们只是从文中生字所在的词语,在生字栏里照着《词语手册》组词,忽略了感知、体悟课文内容。因此,当我在讲台上呈现文章所描绘的美丽画面、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文字时,他们还在忙着熟悉课文,故感触并不大。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真可谓费力不讨好!面对此局面,我静下心来,虽然已知问题所在,但该如何解决呢?我忽然想起开学之初,为了更好、更快地了解班上孩子,我让他们一一作了自我介绍,通过他们的自我介绍我了解到,班上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喜欢画画。这使我高兴起来,因为本课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我为何不让孩子们把课文“画”出来呢?因此,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已经熟悉了课文,相信你们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班的孩子啊画画画得不错,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画’出来呢?”孩子们都自豪地说“能”。
第二天,当我翻阅孩子们的作品时,我禁不住佩服他们的画画技巧和色彩搭配,更重要的是,我达到我的目的了,画画只是让他们熟悉课文内容的幌子,从他们的作品完全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熟悉,他们不仅能画出天空圆圆的月亮,还能形象生动的画出水中的月亮,画出“每个小水塘里都抱着一个月亮”;不仅可以布局硕果累累的果园,还能表现出流着香味的溪水。我决定利用他们的作品再上一遍《走月亮》。我把他们的作品放在讲台上,当我讲到“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我问“孩子们,流着山草和野花、流着月光的小溪是怎样的啊?”孩子们兴奋起来,大声说“小溪的两岸长满了山草,开着各种野花,月光洒在溪水上,仿佛随着溪水在流动一般。”同时,我把这种画面呈现出来的作品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看,这就是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的小溪”,被展示的孩子开始自豪,被自己画出的画被展示而开心。而没有画出此画面的孩子则在同学的启发下,弥补了自己学习时的空缺。就这样,我们一起感受了课文里月光下美丽宁静的田野,月光下我和阿妈散步的温馨。孩子们课堂上积极活跃,注意力集中,对课文的感受也较深刻。基于这样的效果,我尝试着在《月光曲》和《瑞雪图》中采用这一方法,教学效果都相对不错。
画画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因此,结合课文特点,用画画的方式引导他们预习课文,不仅可以起到熟悉课文的目的,并且为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理解老师所讲、孩子自己展开联想打下基础,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想象。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善于“迎合”学生的兴趣,并努力寻找兴趣与学科的契合点,对于教学来说,可谓事半功倍。
工作室介绍
<p> 2012年4月24日,双流县名教师“吴明渠工作室”在东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