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解读——《大气运动及气候》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设计意图
一、课例设计意图
本课时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的内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季节变化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讨论气流的热量和水分状况,能归纳出气压带风带本身的冷热干湿属性,说明这些属性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为下一步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打下基础,并初步形成“位置——形成过程(成因)——影响因素”的思维模式。本节内容承上启下,既加深热力环流形成机理(联系物理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又能初步形成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
我们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特点和高中课标能力及高考要求,将这条课标进行解读,可以把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成因、属性作为案例,引导学生从形成过程开始分析,认识气压带风带的热量和水分特征的成因,进而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问题设计的操作方法
从具体操作来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一:学习目标设计
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
1.它要求我们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我们就绘制示意图,挑选出副热带高气压带来分析位置、形成过程。
2.与行为动词“说出”呈现出进阶关系的行为动词是“识别”,它是我们能进行“说出”气候特征的前提——“识别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我们可以依靠什么信息进行识别?——各种类型的区域地图。
识别出来以后,如何表达和检测?——说出。
3.由此编写出解决本条课标的学习目标:
(1) 以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和干湿属性。
(2)通过对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成因分析,能够说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将本节课细分为两个部分:探究一 “说出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探究二 “通过同一气压带内部的分异,说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巩固提高活动“高考题中气压带风带影响气候的运用”。
阶段二:问题设计
首先,依据学习目标,可以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为以下主干问题:
1.本身作为高气压低气压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2.某一区域下气压带风带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然后根据主要问题,依据有效问题教学的相关方法,将2个问题分解为两组探究问题:
1.通过回顾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中的大气热力运动原理,说出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
2.通过阅读区域景观图,回答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具体影响。
最后,归纳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形成位置——形成过程——原理分析的思维模式,并应用于课堂巩固中的高考题中做巩固练习。
阶段三: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
通过相关的问题设计,形成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案,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有效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促成设计问题的有效实践,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在探寻气候成因的思维方法形成过程中做指导方面的有效的预设,以帮助更多的学生理解预设问题的意图,并更好地完成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具体见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副热带高压带为例
学习目标:
l 通过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能够说出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属性。
l 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说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重难点:
运用地图,联系实际,说明某地水热条件,并分析基本形成原因。
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相对薄弱,专业学习占用了大量文化学习时间,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落实,注意知识的提升、融会贯通;还要关注每个知识细节,精讲精练,真正弄懂弄通细小知识点;在制作学历案过程中设计有效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制定分层解决措施。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设课前预习:
回顾大气环流基本原理,以及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绘制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据此描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与极地高压形成过程的差异。
同组同学相互观摩,并为对方修正。
强调箭头、文字的规范。
回顾复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大气是涉及综合分析的关键环节。本学科和跨学科的原理概论规律集中,且难度大。由于其知识原理位于知识链的上游位置,各种区位分析,都难逃其影响。探究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冷热状况和干湿属性
教师展示: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北纬30度附近,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空气下沉,大气透明度高,且风小,热量集聚水汽难凝结,炎热干燥。
教师总结:
(1)气压带风带确定了气候分布基本格局。
(2)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小组讨论:
乙地
1、说出该区域的分布的气压带风带。
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图中乙地的气候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基本运动性质,说出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干湿冷热状况。并在之前绘制的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图上标注出来。
设置情景
(1)检验记忆储存的地理知识
(2)调动相关学科知识与原理探究
二
同一气压带的内部分异教师展示:
先根据气候统计资料,判断出两地在气温和降水上的差异,然后根据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从气压带、风带的角度来解释水热差异的原因。
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季偏北可波及40°N,冬季偏南可覆盖20°N。
降水:甲地降水多,主要在冬半年;乙地全年降水少。气温:乙地气温全年高于甲地;乙地气温年较差大于甲地。
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影响;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信风控制。 分组讨论:
根据区域简图和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统计数据,分析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小组代表发言
总结:解题基本思路和方法。情境创设
学科方法技巧、原理规律等的一般性概括总结。是高效准确调用地理知识的关键。
大小尺度之间的转换、区域异同的分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学科素养,也是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总结: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
(4)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 因素,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笔记 目标检测题干分析:
据位置分析,该地主要有东南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分布。
第9题,该类地下住宅分布于“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躲避炎热天气”的地区。
题干信息说明该地主要由副热带高压控制。
(2018年全国卷Ⅲ)澳大利亚(图3)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4)。据此完成9~11题。
9.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3所示的(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10.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11.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题干分析】
1、圈画关键词——提炼隐形信息
2、四地定位(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温和降水特征
【题目分析】
第9题,该类地下住宅分布于“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躲避炎热天气”的地区。图中①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符合这一特征。故选B。
第10题,读图可知,地下住宅比较封闭,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给地下住宅里的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从而保障其正常活动;同时也可以把地下住宅里的废气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故选D。
第11题,这类地下住宅的室温有变化,但是变化小;蒙古包位于地上,和这类住宅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类似于冬暖夏凉的黄土高原的窑洞。故选B。
【点睛】
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紧扣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应用:“躲避炎热天气”“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位于天气炎热、景观荒凉的沙漠气候区;地下住宅位于地下,通风透气性差,因此设置了通天井便于通风透气;和黄土高原的窑洞同位于地下,冬暖夏凉。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需要:
(1)材料中显性和隐性信息
(2)材料中呈现的新原理、新规律
学生演示答案 教师评价反馈订正 拓展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