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中数据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生活中数据的课堂教学模式
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万 静(1354788914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大动作之一就是在中小学各阶段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现象;当今社会媒体正在逐步增加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内容;许多不确定现象无法用形式逻辑推理解决;对不确定现象的直觉常常不可靠;培养正确的直觉需要反复观察不确定现象.而期望则是学生的兴趣在了解探究任务中产生、学生的思考在分析真实数据中形成、让学生的理解在集体讨论中加深,尤其是一些错误概念的理解、辨析.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这部分内容,探索出“现实生活问题信息处理自主合作探究式课程教学模式”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据新课程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构建了在教学中应遵循:“问题情境,启迪思维——对比分析,感知概念——探索新知,理性归纳——指导应用,深化理解——归纳小结,反思提高——分层作业,激发新疑”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情境,启迪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利率问题、商品打折问题等,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挖掘数学素材,并结合课堂教学知识设计学生感兴趣情景.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去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是主动的.”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结合教材实际设计成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动手动脑去制作、活动、交流,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对比分析,感知概念
概念的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概念的形成与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从大量具体例子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具体过程是:辨别一类事物的不同例子,概括出各例子的共同属性,提出他们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把本质属性与原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概念与已知的有关概念区别开来,把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去,以明确它的外延,扩大或改组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概念的同化首先是将新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明确新概念是原有概念的“限定”,并能从原有概念中分离出来;其次,要把新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融合在一起,纳入认知结构中,以便于记忆于应用.在实际学习中,两种方式往往结合使用,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探索新知,理性归纳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所以教师不能独立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外,应时时关注学生探究的进展,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实时的进行适当点拨,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图示如下:
众 所周知,探索新知是数学课堂的中心环节,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经历新知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使之建构正确的数学模型,是当前聚焦的教学热议话题.有效组织学生探索,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准确定位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盲点,采用科学的、适宜的教与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一般而言,探索新知要密切联系知识结构特点,学生学情实际,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习认知,合理有序地组织探索、思辨,使之建构数学新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教学活动的进展适时设疑,让学生争论,、辨析,使之在疑问中产生兴趣,在释疑中进行探究. 在此环节设计解决方案是个不错的选择.这要求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对新问题的同化,是学生认知心理产生不平衡的开端,不平衡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探求欲望和学习情感,过大,学生无法适应,会丧失信心;过小,则削弱了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因而,此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四、指导应用,深化理解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多次反复,所以当学生初步建立新概念后,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新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得以保持,通过不断运用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对概念深加工.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表明,意义的编码越深刻越精细,即加工水平越深,记忆就越好.因此,初步建立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意义做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2、在概念的应用中深化理解.概念的应用是掌握概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应用可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如果说巧妙的引入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开启思维的钥匙,那么一个精彩的课堂小结,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系统和网络,总结重点,理解难点,活跃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生也可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一个自我评价,以激发后继的学习热情.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可以这样说课堂小结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而反思是进一步强化、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应着重引导回顾、反思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与创新.而反思的关键是统计,经常性的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的课堂及时引导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外应该完成针对作业的反思与探究,教师再设计作业时也要考虑给学生反思的内容与探究的内容,并且反思在先,探究在后.同时教师也至少完成以上两个环节.
六、分层作业,激发新疑
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实行分层作业教学就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师要给A层学生设计一些已绘制了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成另一部分;B层学生先要做部分A层作业,然后再根据提供的原始数据,自主绘制条形统计图;C层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完成A、B层作业,同时要求他们调查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或社会问题,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再绘制成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例、习题的设计上就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做到循序渐进和层次性.于此同时,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告诉我们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最后设置拓展延伸就水到渠成.现在的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探索性以及拓展性的问题,还有阅读材料、课题学习等,这些都是设置延伸拓展材料时可以作为参考或使用的重要教学资源.
本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大力倡导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要的是模式,但不要模式化,因为它不是对教师的教育方式进行束缚,而是为各位老师进行有效的、高效的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实践表明:该模式对我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该模式还有待我们在进一步实践中对其进行完善,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必能寻求到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文件下载:现实生活问题教学模式
工作室介绍
罗宗绪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3月,挂牌于双成都双流中学实验校,以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