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自然之道 尊重儿童表达的天性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面对一篇习作,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教,于是让学生自由发挥,美其名曰“顺应天性”;相反,有的老师则担心学生不会写,“教”了很多,指导得非常细致,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以致于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成了习作教学中的普遍现象。针对此类问题,各地名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管建刚老师提出“作文教学革命”,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谢锡金老师的“创意写作”,杨宏丽老师倡导的“体验式作文教学”等。
作为语文教育的逐梦之人,周晓玲名师工作室也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探寻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明灯。经过长期研究,我们认为习作教学应该发乎于“自然”,止乎于“自然”,遵循自然之道,让学生以其自然的、儿童化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以成全儿童的天性。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语言从出生时便开始存在。新生儿出生时,哭是他们唯一的语言,它代表饥饿、疼痛、尿湿等;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儿童变得特别喜欢说,词汇量迅速增加,已能用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意愿,基本理解常用的简单句型;5-6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谈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逐步减少,能依据别人的言语调整谈话内容,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因此,在入学后,孩子的语言并不是零,他们天生具有语言的储备,具有语言表达的欲望、思维和能力,这些都是孩子后期习作自然表达的语言基础。然而,老师们在习作教学中却是“怀疑重于信任”,“ 方法传授重于自由表达”,“ 文字训练重于真情流露”,无形中给了孩子许多束缚,致使他们畏惧写作,习惯于“假大空”的表达,缺乏真情实感。为此,我们探讨出了以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尊重童心,广开言路
儿童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与成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好他们的世界,尊重童心,避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们。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不纠结于孩子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不过分注重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放手让孩子表达,关注于孩子的心灵里程和他们眼中的真实的世界。
例如,在教学儿歌《家》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大家说说还有哪儿是谁的家?”孩子们的回答是有趣的:“大树是树叶的家,大树是小鸟的家;大地是种子的家,大地是小草的家;蓝天是飞机的家,蓝天是小鸟的家。”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接着老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呢?”孩子们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语言纷纷从小脑袋里蹦了出来:“草原是绵羊、马儿的家;天空是白云、月亮、太阳、星星的家;水杯是牙刷的家;牙刷是牙膏的家;嘴巴是舌头的家;衣柜是衣服的家;蚊帐是床的家;床是我们身体的家;手套是小手的家。”课堂上,老师没有过多的提示,只是不断地追问“还有吗?”孩子们心中独特的“家”便纷沓而至。
尊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和评价;尊重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儿童,而是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他们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有在课堂上做到充分的尊重,孩子才会在课堂中敢于表达,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真实的感受,说自己本真的想法。
二、激发童趣,真情流露
在很多习作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生活了解不多,对儿童语言重视不够,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高度,用成人的眼光、审美标准来评价学生、要求学生。慢慢的,学生学会了顺应成人的思维,假话、空话、套话应运而生。我们再不能真切地看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触摸到他们的真情实感。
我们认为,在习作教学中激发童趣,鼓励孩子们进行个性化的内心独白是彰显其真性情,表达内心情感的前提。描写湖面时,一个孩子的描写深深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睛:微风就像是一位裁缝师,它将安静的湖面裁开又缝上,缝上又裁开;一个孩子描写自己的忧伤:困难就像是一张网,网住了天,网住了地,网住了我的快乐……
学生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愿意走进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接触他们的世界,用心捕捉童趣童乐,就能让学生的真实表达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三、呵护童味,自然表达
冰心曾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是的,童言无忌,儿童的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应该是属于儿童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应该是儿童自己的心声,字里行间流淌的应该是十足的儿童味。为此,工作室的老师们力求在习作指导过程中,精心创设情境,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让学生在习作中将自己经历过的,可以触摸的,可以感知的生活进行再现。
在教授作文“______,我懂得你的心意”时,很多同学都是在模仿范文《妈妈,我懂得你的心意》,从妈妈的角度来写出自己对妈妈做法的理解。在修改作文时,我们发现很多孩子都是随大流地检讨、反思自己的错误,赞扬妈妈的良苦用心、无私付出,而鲜有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我知道这是孩子们习惯性地在说“假话”,是为了迎合大人心思,获得大人的夸奖。于是点评作文时,我将作文题目做了微调——“______,你懂得我的心意吗”,引导孩子从自己的角度来谈妈妈对自己的不理解。这时,孩子们文如泉涌,内容里有对妈妈的失望,有期待,有不赞同,甚至是抗议……同一个主题,两个角度,学生在作文中通过变换角度,以辨证的观点论述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因为敢于说真话,能够用真话,文章真情也得到自然流露。
管建刚老师认为作文就是生活,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写作文就是话生活、写生活。通过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链接,勾起真实的生活回忆,唤醒“有话要说”、“有情要表”的欲望,细细呵他们护童味,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敢于自然地表达。
四、固化童真,钟情一生
通过研究,工作室老师结合农村小学特色,整合家校资源,通过“循环日记”“网络作文”、“习作墙”、“作文周报“等形式,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习作投稿、修改、发表。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天天和作文“见面”,积极主动地去和作文“交朋友”,其习作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样的评价得到了家长们的热情地支持,有的说:“这个方法真好,孩子既能练习用拼音打字,又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真是一举两得”;有的说:“我从来没发现我的孩子这么喜欢写作,你布置让写一篇周记,他一连把两周的都写了”;还有的说:“以前,孩子每周五放学回家打开电脑就是打游戏,现在可不一样了,第一件事就是写周记。以前拿着笔半天不知道写什么,现在根本不用愁没写的。”
虽然现在孩子们的习作从整体上讲,还显稚嫩、粗糙,但当这些作品从手写体变成打印体,展现在同学、老师、家长面前时,这种荣誉感、成就感却是妙不可言、无可替代的。经过不断强化和良性循环,孩子们习惯于描写真实的生活,钟情于童真式的表达,他们不仅逐渐掌握了习作的方法和技巧,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地将“要我写”变为了“我要写”。而且,这样的想法深深地烙印在了孩子们心底,让他们从此钟爱习作一生。
诚然,儿童习作教学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它应该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关注儿童,解开束缚孩子习作的“镣铐”,在自然中展现出一种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味。虽然研究之路没有止境,我们的研究还任重道远,但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真正爱上习作,让习作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兴趣,陪伴他们一生。
工作室介绍
<p> 周晓玲工作室是双流县首批县级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