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文工作室课例研讨-黄河“地上河”-孙晓玉
黄河 “地上河”(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中)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中)
二、教材分析
黄河“地上河”这一部分是区域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教材内容包括:1、黄河塑造地形、提供灌溉水源和水能资源使之成为中华母亲河。2、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并介绍了黄河洪水威胁、泥沙淤积等问题。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在教材中并未详细讲述,只提供了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和黄河泛滥区两幅图片。黄河“地上河”是中游水土流失的结果,要对其成因进行阐述,需要建立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联系。并且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是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其进行分析需要一定的综合思维。可见,黄河“地上河”部分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可建立地理事物空间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三、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对黄河各河段主要水文特征有了一定了解,对黄河水患也有了一定认识。学生知晓黄河泥沙来自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但不能对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也不能对“地上河”的成因进行完整阐述。首先,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弱,没有养成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习惯。其次,学生在表述地理过程时,不注重因果关系,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产生一种有一知半解,但又无以言表的困惑,急需针对性的点拨。
四、教学目标
结合材料,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并提出治理措施。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难点:综合分析黄河在中游含沙量猛增的原因;表述“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
知晓古今黄河水患事实。展示黄河水患史料(大禹治水、黄河花园口决堤);引导学生肯定黄河作为母亲河的价值,但也看到黄河自古就是民族的忧患。让学生辩证看待问题,拓宽学生对黄河水患的时间认知。新课教学【探究一】 “地上河”的成因及危害
材料一:黄河干流图(左),黄河含沙量及年径流量变化图(右)
材料二:地上河示意图(左),黄泛区示意图(右)。
1、分析黄河含沙量在河口到陕县段(中游)猛增的原因。
2、分析黄河在郑州花园口以下河段(下游)形成“地上河”并在夏季易泛滥的原因。
【探究二】 “地上河”的治理
3、结合探究一,针对黄河中下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黄河“地上河”的措施。
1、提供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相关资料。其中包括黄河流域黄土分布图,黄土高原地区景观图及降水量柱状图。
2、提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案例(某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示意图)
2、给出治理“地上河”的实例图片
3、讲解朱显谟教授治理黄土高原的功绩;提问: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体现了怎样的地理原则?
1、培养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2、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3、规范学生问题表述的准确性。
4、构建表现地理实物空间联系直观图表,让学生能完整表述地理过程。
5、培养因地制宜的思想观念,确立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课堂小结完整表述黄河“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知识总结,构建知识框架。迁移运用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永定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原因。
2、从气候、河流特征角度分析永定河卢沟桥段经常决堤改道的原因。
3、从河流治理的角度列举把“无定河”治理成“永定河”的具体措施。
1、展示永定河和卢沟桥图片,导入问题,给出学习材料:
永定河含沙量较大,被称为“小黄河”卢沟桥西侧有一座康熙“察永定河”石碑,刻有“源从自马邑,流转入桑乾,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的碑文,因历史上永定河经常在卢沟桥段决堤改道,史称“无定河”。
2、点拨要点,评价学生发言。
迁移运用,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拓展延伸材料一:近十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城镇化提速,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或迁居城镇,导致大量坡耕地撂荒或弃种。在基建和房地产拉动下,出现了“采沙热”。从山西保德县城出发,顺沿黄公路开行40公里,沿河两岸共32个沙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专家估测,每年沙场约挖走1亿吨泥沙。
1、结合材料,分析黄河中游地区城镇化对黄河含沙量的影响。
介绍黄河今年来变清的趋势,给出情景信息,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城镇化对黄河含沙量的影响。
结合时事热点,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综合思维。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文件下载:教案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