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李佳蔚讲座:中高段英语基于梯形问题链的教材解读_林蓉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李佳蔚讲座:中高段英语基于梯形问题链的教材解读

文/李佳蔚  时间:2018-09-18  浏览数:795


中高段英语基于梯形问题链的教材解读

双流区东升小学 李佳蔚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以及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 尤其在英语语篇阅读方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理解思维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通过有效的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飞跃。零碎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知识只有形成网状才有张力。同样, 如果是碎片化的问题, 也是没有张力的,只有将问题链起来,让他们成为问题链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很注重篇章教学。因此,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一、问题链的定义

所谓的问题链就是根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是经验,将教材的知识点串联成具有一定系统,层次,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系列问题。简单的说,就是第一个问题是回答第二个问题的前提,第二个问题又可以成为第三个问题的铺垫。依次顺延下去,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形成问题链。


二、问题链的作用

问题链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启发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的去深入思考思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同时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 问题链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清文章脉络,找准文章主题,从而帮助学生尽快对课文有初步感知。

问题链并不是简单的教师问问题,生答问题,而是双方针对问题情境进行多维度, 多角度的主动性探索和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真正做到关注学生


三、问题链的设计原则

(一)  既要围绕课文主线, 把握整体, 又要关注细节,拓展延伸。在课堂的开课前,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是一个主体问题,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便能够知晓文章的大意。而在文中,教师则应该关注课文的词句或者是词组,提出具体的,具有梳理行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具体阅读。

 例如在讲到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时。可以以简单明了的三个问题开课。Have you ever heard of Yang Liwei? Is he famous? What

does he do? 而在学到中间的课文的时候, 则可以根据文章发展顺序,多询问学生细节性的问题, 例如:Q1.When did he fly into space?

Q2. How did he fly

into space?

Q3.What did he do

in space?

Q4. Who met him in

the airport?

Q5 How was he feel

in the airport?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而当学生读完课文, 在打总结的时候,则可以提两个延伸性问题,启迪学生思考, 例如:Do you like Yang Liwei?Why?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y?



(二).       问题链应以生为本。 多从学生出发, 对于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 可以多问难度较高的开放性问题。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可以问选择性问题, 例如能够用yes或者是no来回答的。而当我们提出问题,没有立刻得到学生的回应的时候,这个时候,教师做的应该是要么耐心的等待几秒钟,或者是换一种方式来对学生提问。因为, 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并且也给其他学生思考的时间。

(三).       问题链应具有真实性。教师所提问题应该尽量的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能够有机会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回答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我们在学到六年级下期的一篇讨论孩子未来将在哪里读中学,将学习什么科目的文章时,当学习完整篇课文以后,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孩子们讨论自己以后的初中生活。例如:When are you going to middle school? What

are you going to study?

How do you feel

now? Do you want to go to middle school? Why? What are you going to say to your

classmates? 这样, 学生就能很好的活学活用。




(四).问题链应有难度的差异。问题链的设计应当不是同一难度的问题, 而是层层递进的问题,这些问题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例如在学习关于季节的一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What

are they? What do you do in…?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 Why?第一个问题,只需要用数字来回答, 最简单。第二个问题则是回顾以前的知识。第三个问题则需要整合以前的知识并且渗透新的知识。而最后一个问题则是拓展性问题, 是开放性的问题, 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答案。




(五):问题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教师备课的好时候预设的问题应该有多个答案。因为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和对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例如在Helen Keller那一课的时候, 我设计了两组不同的问题链。分别如下:

Pre-reading:

A班:Q1:Who is Helen Keller?

Q2:What couldn’t

she do?

Q3:Is she famous,

why?

B班:

Q1.Have you ever

heard of Helen Keller?

Q2.Who is she?

Q3.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er?

Q4 She couldn’t

see or hear, but she is still very famous. Why?

以上看似相似的问题链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其中B 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时属于引入性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对Helen Keller的兴趣, 从而顺利引出课文。而A班的问题,则全部停留在表层,没有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党的兴趣。

而在学习中,我则在两个班分别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A班:

Q1.Where and when

was she born?

Q2.What happened

to her as a baby?

Q3.Who helped her

to read and write?

Q4.What did she

do?

Q5.How long did

she live?

B班:

Q1.Where and when

was she born?

Q2.What happened

to her as a baby?

Q3.Who helped her

to read and write?

Q4.What did she

do?

QQ5.How long did

she live?

Q6.Choose one of

the descriptive words to describe Helen.

Q7.Do you like

her? Why or why not?

A班的问题和B班前五个问题是相同的, 但是不同的是,B班最后两个问题, 要求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契机,并且能够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去思考问题。

而在学习结束,最后总结课文的时候,我又分别设计了两组问题

A班:

Q1:Do you like

Hellen Keller?

Q2:Why is Helen so

famous?

Q3:Do you want to

be Helen Keller and be a writer?

B班

Q1.What do you

think of Helen Keller?

Q2.If you were

Helen Keller, What would you do?

Q3. Choose someone

as “modern Keller” and explai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虽然最后两组问题都是发散性问题,但是,A班的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且这些问题不能架构起文本内容和思想,因此让学生难以有很好的机会进行发散。而B班的问题则注重总结和迁移,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去发散思维。




由此可以看出, 问题链的合理设计和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效率,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如果教师能够设计出有联系的, 层次分明的问题并且让他们相互依存, 成为一条问题链, 则能够让学生在有效地巩固他们以往学习的旧知识的同时, 接受新知识。



工作室介绍

<p> <span>&nbsp;双流县林蓉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