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聚焦“深度教学”有感》蒋瑛
读“聚焦 ‘深度教学’”论文有感
转眼4月即将结束,又到交教学论文的时候了,对于我这种理论水平低下,写作能力差的人无疑是非常痛苦的,前后差不多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去构思论文,却始终无果,真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那应该在哪里去找灵感呢?在师傅的建议下,我去找了系列关于中学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书籍去阅读,一开始,我阅读里面很多文章(尤其是学术性的论文)的感受是非常痛苦的(总会不自觉的走神,甚至看了半天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
但是在2017年5月出版的《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的聚焦“深度教学”却吸引了我,而因为作为一线老师,课堂教学就是自己的主战场,而课堂教学的效率会直接影响教学成果,在此之前,我始终都有一个困惑——每次到了高三,教师、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教学学习,但收到的效果为什么微乎甚微?但读了这一系列文章后,我发现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是一种仅停留在表层知识符号的教学,教学的过程是多陈述少探究、重结果轻过程,这就使学生的仅停留在记忆的低阶思维层次,这和近几年高考的要求是脱节的。因此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施深度教学是非常必要,也是必然的。
首先,我去了解了以下什么是“深度教学”,总共有4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何玲和黎家厚撰写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中提到: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第二种解释,朱开群撰写的《“深度学习”观映照下的思想政治深度教学: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中提到:深度教学不是指无限量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不是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也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而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的完整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是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即有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第三种解释:姚林群和郭元祥撰写的《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提到:深度教学是走进学生情感和思维深处的教学,是触及学科本质和知识内核的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发现和真正理解的教学。
第四种解释:李松林撰写的《深度教学改革的四个实践着力点:兼论推进课堂教学纵深改革的实质与方向》中提到:深度教学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自己学科内涵的提前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智慧,训练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交往对话的场所的教学。
以上4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深度教学”,而我认为“深度教学”就是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达成知识的深刻理解、技能的灵活运用、规律的高效迁移以及真实问题有效解决的过程。
其次,为什么要实施深度教学
在前面涉及“什么是深度教学”的内容中,就提到深度教学是基于核心素养(其内容包括: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为目标,核心素养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本质,而地理的学科本质就在于思维(空间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是否存在深刻的思维活动是评判一堂好课的核心标准,在课堂中要体现学生深刻的思维活动,深度教学就是一种很好实施途径。
此外,就是目前的学情所致,我的学生全部都是艺体生,在高中三年他们把一半的学习时间都用在了自己的专业学习上,所以导致学习时间少,尤其到了高三不仅基础知识更加薄弱,更重要的是根本不具备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和思维,因此出现了“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去背基础知识,但在考试中就始终用不上”的局面!
另外,反观我平时的课堂,是一种仅停留在表层知识符号的教学,教学的过程是多陈述少探究、重结果轻过程,这就使学生的仅停留在记忆的低阶思维层次,到了高三或一接触到高考题就完全蒙圈了!
综上所述,“深度教学”不仅要在高三的各种课型中实施,从高一开始就应该实施。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在短短几节课就能形成,而是一个长期的训练的过程。
最后,我粗浅的总结出了 “深度教学设计”的模式,即预设目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链,思维提炼,应用迁移,反馈评价6个环节。
1.预设目标,目标设立的依据主要来源于课程标准、教材、高考题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结合以上依据才能预设出能充分展现地理课程功能意义、核心素养要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即“这节课该去哪?怎么去?”
2.创设情境,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很强,很多内容都需要依赖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设置,因此学生能在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创设情境的素材来源可以是新闻、模拟实验、高考题及相关的素材,从而使情境变得丰富多彩、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当然教师应对教学情境的内容进行取舍(原则是要讲所学的知识隐含在材料中),从而让学生去挖掘隐含的知识,这也是深度教学的前提。
3.设置问题链,以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基础,开展“主题探究式”教学,不失为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方式。因此设计系列具有逻辑意义的问题链是非常关键的。当然在设置问题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现象到本质,简单到复杂),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深度教学”问题链的设置一般遵循:描述现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推断产生的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5个步骤。
4.思维提炼,我们进行主题探究是教学不仅仅只是为了落实基础知识、为了解决课堂呈现的情境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迁移,会举一反三,因此我们需要把与之类似的问题提炼成思维链(这是深度教学的精髓)。例如在4月11日由陈文老师呈现的《农业区位条件的改造》中提到不“仅仅是农业活动,其他人类活动成因都可以从可行性(有利条件)和必要性(限制条件)入手”,这样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应用迁移,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是看学生会了没有,因此课堂巩固练习是检测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6.反馈评价,在课堂中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如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展开学生的自评、互评等自主学习方式,从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富有深度的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我工作以来写的为数不多的读书心得,进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一遍又一遍的反思,让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认识到理论研修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文件下载:读《聚焦“深度教学”有感》蒋瑛
工作室介绍
<p> </p> <p> <br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