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顺应天性,教育无痕                                      ——《爱弥儿》读书心得  _段旭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顺应天性,教育无痕                                      ——《爱弥儿》读书心得  

文/李红艳  时间:2018-01-15  浏览数:645



今天这个说是讲座,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一点经验分享而已,我是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说到怎样做好读书分享,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最近我看过的一本感触较深的书。


一、激趣


“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助他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一直;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p90】

······这样的话语让你觉得这可能是一本什么书?哲学、理论著作、人生启示?

不能借口贫穷、工作或受人尊敬免除亲自教养孩子的责任。凡是有深情厚爱之心的人,如果他忽视了这些如此神圣职责,我可以向他预言,他将因为他的错误而流许多心酸的眼泪,而且永远也不能从哭泣中得到安慰!【30】

······在座的肯定已身为人父、人母的,也有即将成为的,此时你觉得这是一本什么书呢?是家庭教育吗?

还有这样的故事:为了让孩子了解地理,探索我们的世界——生活的这个地球,“我”没有买地球仪、天象仪和地图,而是在日落的黄昏,带着孩子去幽静的地方散步,在这个地方开阔的地平线可以让我们看到日落的全景;我们注意地观察了日落之处的景物,以便记得那个地方。第二天为了呼吸新鲜的空气,就在日出以前有道那里去。太阳还没出来,我们就看到了它发出的光芒;火光愈来愈大·····在我同他一块了好好地欣赏了太阳的升起之后,在哪叫他注意地看了那个方向的山脉和附近的景物,并且让他随意地谈了一下日出的景致以后,我就沉默了一下,好像是在深思似的,然后故意问他说:“我记得昨天晚上太阳是落在哪里的,可是今天早晨却从这里升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信孩子会比你更知道真相。【p240】能猜出来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吗?

补充一点:在本书的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它开始是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母亲看了高兴而写的。还有网友说这是入职为师应该看的第一本书······


二、揭题


现在言归正传,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写的一部教育专著《爱弥儿》。

从刚刚咱们的谈话中,大家肯定也感觉到了它和一般的教育专著有些不一样,有浓浓的小说味儿。 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虚构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儿”和他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卢梭则始终扮演教导“爱弥儿”的导师角色,他根据爱弥尔的年龄设计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将其教育思想贯穿爱弥儿的成长过程。卢梭将教育孩子从其出生一刻到20岁的教育期分为幼儿期教育、儿童期教育、少年期教育、青年期教育四个主要阶段。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第一篇    读


(一)读到——教育之真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所以他的教育主张是——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身心的自由发展。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

如何理解“天性”?天性有多重要?卢梭举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歪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所以他总结: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

所有的这些都向我们传递这一个信息,相信每个孩子心中那颗向善的种子,教育要做的是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天性,并激发这颗天性的种子生长。培育这颗幼树,给它浇浇水,使它不至死亡;那么它的果实将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

对于教育他说:我赞成在孩子的儿童期应该给更多的欢乐给孩子,而不是磨难。大人应该帮助孩子,让他们度过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 卢梭提出要让孩子在这一时期接受“快乐教育”,但他也认为让孩子忍受一定的痛苦是必要的。

我们会发现,现在我们在一些朋友圈所看到的那些,能够触动我们思考有关教育、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思想和观点,类似于心灵鸡汤之类的其实早在卢梭的专著里已经论述得很好了,只不过后来的人们各取所需,断章取义地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现在我们很多的家长都赞成认可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快乐教育”,虽然她们的出发点,要保护孩子的童心天性的是好的,但是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让孩子忍受一定的痛苦是必要的。


(二)读到——教师之责

读到这里,我就在想:既然教育是要顺应天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可以做什么?不是天性自然吗?这里有一段话可以解开你我心中的疑惑。

要培养一个难得的人才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工作呢?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万万不要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当我们只遇到逆风行舟的时候,我们调整航向迂回行驶就可以了;但是,当海面上波涛汹涌,而我们又想停在原地的时候,那就要抛锚。当心啊,年轻的舵手,别让你的缆绳松了,别让你的船锚动摇,不要在你还没有发觉以前,船就飘走了。我就有一种感觉,很多时候我在孩子4年级的时候,觉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些地方做得不好、不到位,5年级的时候又觉得4年级的时候做得不好、不到位,我的船就是这样漂走的。

其实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一研究学问的方法。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读了这句话我就豁然开朗了。【p84】

我也特别赞成卢梭在书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

只不过作为教者的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与孩子平等对话,进入孩子的世界是教师的首要条件。而求知欲的产生又有两种,一种完全是由于想使别人尊敬他;而另外一种求知欲的产生则是由于人对所有一切在现在或将来同他息息相关的事物有一种自然的好奇心。【就像我刚刚在分享前给大家讲的那个观察日出的故事一样。】

关于教师,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他没有把教师的角色单一化,而是认为随着教育过程发展教师角色不断转变。

对婴儿时期爱弥儿的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教师主要担当好陪伴者。

儿童期属于习惯培育阶段,这时爱弥儿的身体活动能力和感觉能力变发达,善于模仿周围人的行为语言,教师主要扮演榜样的角色。

少年期属于智育发展阶段,少年爱弥儿开始对各种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是引导者,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习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

青年期为第四个时期,爱弥儿需要从学识、情感等多方面来提高自己,他的生理和心理都趋于成人化,教师主要担当朋友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来帮助爱弥儿全面提升、逐渐独立。

    而且特别强调了几点:

1、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够成为他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2、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向孩子们进行的或可能进行的种种道德教育,差不多都可以归纳成如下的一套对话。

  老师:不应该做那件事情。

  孩子:为什么不该做那件事情?

  老师:因为那样做是很不好的。

  孩子:不好!有什么不好!

  老师:因为别人不许你那样做。

  孩子:不许我做的事情我做了,有什么不好?

  老师:你不听话,别人就要处罚你。

  孩子:我会做得不让人家知道。

  老师:别人要暗暗注意你的。

  孩子:我藏起来做。

  老师:别人要问你的。

  孩子:我就撒谎。

  老师:不应该撒谎。

  孩子:为什么不应该撒谎?

 总之,孩子确实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烙印,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


(三)读到——父母之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太龙钟的儿童。

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成为了民众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 家长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掌握一切在他们看来有用必须掌握的知识,而完全忽视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在他们的年龄段可以掌握什么。在父母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虽然我也明白这种超前教育会带来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因为这就是身边存在的事实:现在我的孩子四岁,听楼下阿姨讲小区5个学龄儿童想到武侯区在家长心中较好的一个学校去上小学,他们觉得本区的公立学校不够好,所以就想去读私立的。这就需要面试,结果五个孩子去,就只有一个孩子面试上了。我很好奇地问,小学还面试什么啊?那个阿姨就一本正经地说多喽!文化课方面就是哪一张图片给你,准备5分钟后,把故事讲出来。还有就是认字。数学就是给一组图形给你,让你按规律拼出来。以及按规律数数。才艺就现场展示撒······当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评判这个学校的做法怎样?而是想:糟了,我的孩子四岁了,好像除了玩什么都还不会?大字也不识几个?才艺也没去培训····听我这么一说,那位妈妈立即凑上来给我传递经验,说:哎呀,那还是不行哦,我们五岁开始我都在学校附近把那些和课本配套的作业练习本拿来做了,现在一年级的学习内容他差不多都会了!接着就毫无保留地给我讲了许多她的成功经验····

说实话,那天回家后,我的心情是激动和忐忑的,我恨不得马上给孩子整一套计划,但最终还是没有执行。现在看了这本书后,我就更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的决定了。我记得很清楚的是这一句话:对自己现在的力量感到满足的人就是强者;如果想超出人的力量行事就会变得很柔弱。当然,我可不想让的孩子在超前的教育重负面前变得很弱。

除此之外,书中甚至还直接告诉你,孩子哭时你应该怎么办?他认为从孩子能够用说话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东西以后,如果他还要用哭的方式索取的话,就不论他是为了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如果他确有需要,不能不讲出来,你就要弄清楚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立刻照他的话去做;但是,如果你一看见他流眼泪就给他东西,那就等于是在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而且还以为对你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如果他不相信你是出于好心,他转瞬就会变坏;如果他认为你很软弱。他马上就会变得顽强;因此,重要的是,凡是你不打算拒绝给他的东西,则一看见他要,就应当马上给他。不要动不动就加以拒绝,但一表示拒绝之后,就不应当又回头表示答应。【是不是觉得这些话好像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网络和微信上看到其中的影子。】

孩子打坏了东西怎么办?不管你多么小心,如果一个小孩子还是捣了一些乱和打碎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就不要因为你的疏忽大意反而去打他或骂他,不要让他听到一句责备他的话,而且最好不要让他觉察到他使你感到痛心。因为在你允许孩子自由玩耍之时,就要把一切之前的东西拿开,凡是易碎的和珍贵的东西就不要放在他们能够够得着的地方。他的假设是这样的:他说如果孩子们从婴儿一下子就能成长到有理智的年龄,我们那套惩罚打骂的方法或许管用,但是事实上孩子们需要的正好想反。在孩子们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当他还是处在蒙昧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

第二篇—— 感

(一)感于——字里行间的哲学之思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要记住,要时时记住一个人的无知没有什么坏处,而唯有谬误才是极其有害的;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那么,人的聪明智慧或真正的幸福道路在哪里呢?正确说来,它不在于减少我们的欲望,因为,如果我们的欲望少于我们的能力,则我们的能力就有一部分闲看不能运用,我们就不能完全享受我们的存在;它也不在于扩大我们的能力,因为,如果我们的欲望也同样按照更大的比例增加的话,那我们只会更加痛苦;因此,问题在于减少那些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在于使能力和意志两者之间得到充分的平衡。所以,只有在一切力量都得到运用的时候,心灵才能保持宁静,人的生活才能纳入条理。相反地,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样遥远。

即使有好本领,但如果有本领的人没有遇到发挥他那些本领的环境,他也会像没有本领的人一样穷困而死的。

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有深深的哲理之思,细细品味起来回味无穷。

(二)感于——文字透露的故事之趣

   本书不同于其它任何教育专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你在看哲学专著,教育专著,但是你感觉好像你在读故事、看小说。甚至觉得轻松、有趣·····

  你始终要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孩子一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如果他搞错了,就让他搞错,用不着急于去改正,你静静等着他去发现和更改好了,或者,至多也只能在适当的时候画几下,引导他自己觉察他的错误来。

    因为一个人亲自取得的对事物的观年 ,当然是比从他人学来的观念清楚得多的。如果自己不用心思,好似一个人天天有个仆人为他穿衣穿鞋,出门就骑马,最终是要使他的四肢丧失他们的力量和用途的。  

其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刻: 【鸭子喂面包250页】

在本书中的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有时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不管你是教育者,读读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刚刚谈到的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但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怎样做好读书分享

——以《爱弥儿》读书分享为例

刚刚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和老师们分享了我自己最近读的书。而本次的交流的主题是怎样做好读书分享?其实我没有偏题哈,我只是想用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依据,这样老师们听起来才会更有趣。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现在对这本书有那么一点点兴趣吗?嗯,有没有特别感兴趣的?很好,能不能告诉我你的想法····【送出两本书。】

咱们进入正题,分享读过的书,其实我们都会哈,只是这里有一个好字,就需要我们去寻找一些方法。在这里有几点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前言,要把任何一件事做得比别人好一点,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先要发现问题,发现大家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哪里,有句话说得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和意义。

一、当前读书分享存在的一些问题

总结一下,我们经常在做读书分享的时候容易出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太泛:从作者、内容、人物到情节、到具体观点铺陈太多,类似于杂货铺。让人逛了一大圈,却记不住里面最好的东西、最经典的东西是什么毫无印象

2、太平:就像你听过的任何一曲经典的歌,看过的任何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样,最精彩的往往是高潮部分,如果没有,肯定就无味。

3、太庸:就是你所讲述的内容,你所谈到的体会都太过于平常了,在哪里,在那种书上都可以听到类似的说法。

二、好的读书分享的目标

走出“杂货铺”,远离平庸,迈向“专柜品质”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想和别人交流的会很多,你的感受和体会可能也会有很多,但是如果面面俱到像杂货铺一样,把自己的所有所得和体会都一股脑地说出来,貌似什么都讲到了,但是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的、精彩的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会让你的分享平淡无奇。因此,要认真地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来谈,或者是和自己的工作、生活最有用的来说。你可以抓住书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收获和启发,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做好读书分享的前提——读

当然要做好读书分享,关键还要读透文本,抓准感点。怎样读透?一般说,如果是文学著作,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哲学著作,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专业书籍,就要领会其深刻的教育智慧和经验总结。

不知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你读过一本书但是你对里面的一些话语、观点感触很深,但是读完后好像就记不得了,但是某一天你要写点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又会想起在哪本书里有你想要的东西,可是一翻翻半天又真找不到在哪一页的那一排了,我反正是为此苦恼过很多次,但后来我读书就用了这样的方法。

1、读书留痕。每次读书都会拿一支笔,把有感触的地方勾画下来,简单批注一下。

2、关键是一本书读完了,这样批注勾画的内容还是有很多,就又有可能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所以我还会留一手——那就是在本书的开头把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段落,写一个关键词然后批注上页码。这下就简单了···以后我要什么就可以找什么了。

四、做好读书分享的关键——抓准感点

当然,读一本书,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次分享只能容纳一个主题和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比如在爱弥儿一书中,其实他饱含的内容特别多。【例如,在爱弥儿中因为我是老师,同时是母亲,所以我就抓教育这一个主题,因为我的感受要多一点.】

五、具体方法

(一)引--引述文本内容,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产生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例如:在刚刚的分享中,我都是将“引”和“感”想结合在一起的。

引——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所以他的教育主张是——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身心的自由发展。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

如何理解“天性”?天性有多重要?卢梭举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歪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所以他总结: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

感——所有的这些都向我们传递这一个信息,相信每个孩子心中那颗向善的种子,教育要做的是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天性,并激发这颗天性的种子生长。培育这颗幼树,给它浇浇水,使它不至死亡;那么它的果实将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

引——对于教育他说:我赞成在孩子的儿童期应该给更多的欢乐给孩子,而不是磨难。大人应该帮助孩子,让他们度过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 卢梭提出要让孩子在这一时期接受“快乐教育”,但他也认为让孩子忍受一定的痛苦是必要的。

感——我们会发现,现在我们在一些朋友圈所看到的那些,能够触动我们思考有关教育、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思想和观点,类似于心灵鸡汤之类的其实早在卢梭的专著里已经论述得很好了,只不过后来的人们各取所需,断章取义地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现在我们很多的家长都赞成认可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快乐教育”,虽然她们的出发点,要保护孩子的童心天性的是好的,但是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让孩子忍受一定的痛苦是必要的。


二、议--分析著作的中心观点,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读——“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

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

亮出观点——父母之智慧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成为了民众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 家长们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掌握一切在他们看来有用必须掌握的知识,而完全忽视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在他们的年龄段可以掌握什么。在父母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虽然我也明白这种超前教育会带来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因为这就是身边存在的事实:现在我的孩子四岁,听楼下阿姨讲小区5个学龄儿童想到武侯区在家长心中较好的一个学校去上小学,他们觉得本区的公立学校不够好,所以就想去读私立的。这就需要面试,结果五个孩子去,就只有一个孩子面试上了。我很好奇地问,小学还面试什么啊?那个阿姨就一本正经地说多喽!文化课方面就是哪一张图片给你,准备5分钟后,把故事讲出来。还有就是认字。数学就是给一组图形给你,让你按规律拼出来。以及按规律数数。才艺就现场展示撒······当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评判这个学校的做法怎样?而是想:糟了,我的孩子四岁了,好像除了玩什么都还不会?大字也不识几个?才艺也没去培训····听我这么一说,那位妈妈立即凑上来给我传递经验,说:哎呀,那还是不行哦,我们五岁开始我都在学校附近把那些和课本配套的作业练习本拿来做了,现在一年级的学习内容他差不多都会了!接着就毫无保留地给我讲了许多她的成功经验····

说实话,那天回家后,我的心情是激动和忐忑的,我恨不得马上给孩子整一套计划,但最终还是没有执行。现在看了这本书后,我就更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的决定了。我记得很清楚的是这一句话:对自己现在的力量感到满足的人就是强者;如果想超出人的力量行事就会变得很柔弱。当然,我可不想让的孩子在超前的教育重负面前变得很弱。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著作的中心内容,也可以强调自己的感想体会。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书分享,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结: 在本书中的爱弥儿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一个懂他的“教育者”,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有时孩子发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间。不管你是教育者,读读这本书,你就会对教育有新的体会与感悟。从这本书中寻找教育的真谛,哪些教育才是最恰当的?哪种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种教育才能获得成功的。我想每个人在读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而我刚刚谈到的只能代表我自己的个人观点,但希望能与你产生共鸣!






工作室介绍

“双流区段旭名班主任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3月,是双流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