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谯婕工作室学学员王斯馨专题讲座(二)
我们都知道毛毛虫是平凡的,不起眼的,然而小小的毛毛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久经历练,终于蜕变成为五彩斑斓的蝴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毛毛虫,正在人生的路上历练,但蜕变的过程总是艰辛的,我们唯有拥有一颗坚强、乐观、豁达的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向往、有激情、会坚持,成就自己。“心”字的写法很简单,但要读懂自己的心却是何其难。我不会教大家读心术,只是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和大家的思想进行一个碰撞,更多的老师能受到启发,学会超越自我,做一个心平气和的老师,快乐生活、快乐工作。下面分三个方面讲。
一、我们需要关注我们的心灵
有一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题目是:七只狐狸的故事
葡萄架上的葡萄熟了。葡萄大而且黑亮,每一串都透着诱人的光芒。葡萄架下来了一只狐狸,对于架上的葡萄,狐狸忍不住垂涎欲滴,它想:我一定要吃到葡萄!于是它便跳起来想要摘葡萄。跳上去,够不着,再跳一跳,还是够不着!葡萄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高一点!跳起来,伸长了手,还是够不着!这只狐狸想:我一定要吃到葡萄!于是它坚持不懈的跳啊跳,不停地跳!边跳边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吃到葡萄誓不罢休……”遗憾的是,这只决心很大的狐狸最终并没有吃到葡萄,而是累死在葡萄架下!
葡萄架下来了第二只狐狸。这只狐狸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就像第一只狐狸一样,它也是摘不到!狐狸生气了:我吃不着,别人也休想吃得到!它点了一把火,想把葡萄架烧了,可是,没等火烧着,主人回来了,把这只想纵火的狐狸抓了起来送了官!
葡萄架下来了第三只狐狸。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这只狐狸也很生气,大骂:“谁这么缺德!种了葡萄分明不想让人吃!这还不如不种呢!缺德的种葡萄的!老子咒你不得好死!……”狐狸越骂越生气,越骂声越高,越骂越难听!终于,葡萄的主人听到,抄了一条木棍,一棍子把这只狐狸给打死了!
葡萄架下来了第四只狐狸。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狐狸难过极了,想:“我真的没有用!我连葡萄架也够着!就连这么好吃的、自己那么想要吃的葡萄都摘不到!我真是个没用透顶的人!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还不如死了算了!……“狐狸忧伤地离开葡萄架,成天想着这件悲哀的事情,越想越难过,常常恨不得立刻死了,可又觉得还是有些放不下的事情,不能轻易去死。这只可怜的狐狸成天闷闷不乐,想死的念头总是盘旋在心中,可终于也没有死。太难过了,便上医院。医生给它诊断说,得了抑郁症!
葡萄架下来了第五只狐狸。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狐狸想:“哎呀!平时人家总说我很能干呢,可我现在竟连这些葡萄都摘不到!我究竟怎么了?我很能干吗?我很窝囊吧?……哎呀!我究竟很能干还是很窝囊呀?”这只狐狸在这件事情中总想不明白,非常痛苦,就成天想着这件事情不愿意放下。它想:葡萄吃不着,葡萄好吃吃不着!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吐葡萄皮!葡萄吃得着,葡萄吃不着……就这么想着念着,想着念着!成天走路、吃饭、就连躺到床上都念念有词,有一天竟然就疯了!得了精神分裂症!
葡萄架下来了第六只狐狸。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狐狸想:“葡萄虽然好吃,可是吃不着,怎么办呢?……算了算了!我不如吃点别的吧。”狐狸眼珠一转,看见葡萄架下主人养了一笼鸡,看看没人,顺手抓起一只就悄悄溜了。路过小商店时,买了瓶可乐,一路小跑。狐狸哼着小曲,高高兴兴想:今晚的烧鸡可乐一定美味无比呢!……
葡萄架下来了第七只狐狸。它也很想吃葡萄!它跳起来,想要摘葡萄,可是,它也摘不到!“葡萄好吃,吃不到!怎么办?”这只狐狸脑子飞快的转动起来!它的眼珠一转,想了一会,飞奔300米,敲开了一扇门。这是女朋友的家。“亲爱的,想不想吃葡萄?又大又熟的葡萄?”狐狸脸上堆着可爱的笑容,轻声问道。“当然!在哪呀?”女朋友娇声问。“宝贝!快去把家里那把木梯拿给我,半小时后你就等着吃鲜美味无比的葡萄吧!”当拿到女朋友从家中借出的梯子后,狐狸飞快地回到葡萄架下,架上梯子,轻而易举地摘下满满两大筐葡萄,一筐送到女朋友家里,另一筐提回家,和兄弟姐妹们痛痛快快享受了一番葡萄宴!
这个故事里面有七只狐狸,面对葡萄架上诱人的葡萄,因为个性不同,心态不同,出现了七种不同的结果。因为是故事,可能略微有些夸张,但如果仔细地品味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七只狐狸分别代表了七种人。第六只狐狸面对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善于放弃,寻找新的目标。第七只狐狸遇到问题会拐弯思考,结果皆大欢喜,女朋友开心了,家人也开心了。如果你和第六只、第七只狐狸一样拥有成熟、智慧的处事方式,那我要恭喜你。再看前五只狐狸,它们遇到问题要么一根筋,吊死在一棵树上,要么满腹抱怨,要么郁郁寡欢,悲观失望,最终葡萄没吃到是小事,身心皆受伤害。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问题时,年轻的我们在处理时说不定也和前五只狐狸一样,毫无意义地折腾一阵。
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明这样几个观点:
1、只要是正常人,都会受到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的干扰。发生这些问题就像我们得了感冒一样普通、平常。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南迪·内森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因此,人们常常需要与那些消极的情绪作斗争。所以老师们大可不必因为出现一些一般心理问题而惊慌失措。
2、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行为与情绪,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医学研究表明,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
3、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情绪就会不一样,随之的行为就会不一样,理所当然,事情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我们所说的人正确了,事情也就正确了,其实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是备受关注的教师群体,随着绩效工资的出台,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无形中教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社会评价、职称评定、学校满意度、家长认可度、业务的考核、繁重的课务、额外的培训等使教师倍感疲惫。在部分老师身上,抑郁、自卑、焦虑、恐怖等不良情绪会同时产生。
打开网页,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教师行为过激,近乎残忍地体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事故。可以说,他们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今天在座的教师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心理素质相对都比较好,但我们依然需要心灵的保健,心灵的提升。为什么?
为了让我们自己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从容,享受自在。为了让我们的家人可以共享天伦之乐,共享温馨。为了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享受工作的充实与快乐。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自由、幸福地成长!为了学生虽然是最后提及,但是很重要,因为我们是老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只有我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成就一代人,不至于贻误一代人。
二、我们需要打开我们的心门
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不快乐、抑郁、焦虑都是正常的现象,那我们该如何调节我们的心理呢?
老师们都明白,当人不快乐时,我们会有很多办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情。如合理宣泄法、转移注意力法、自我暗示等。而我比较倾向于认知改变法,就是改变自己错误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认知,用新的认知方式来取代,获得正确的、积极的观念。说到这儿,可能有老师说了,不会吧。我不快乐、我伤心、我焦虑,这些都不是我的认知有问题,而是事情本身错了,或者他人错在前。仔细思量一下,难道真的是他人有意让你不开心的吗?还是你自己让自己不开心的?
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认知,你就能知道答案。心理学上的认知概念指狭义的认知。就是指应用现代信息加工处理的理论将人的认知看成是一个过程。它包括:1、接受和评估信息的过程 2、产生应对和处理方法的过程 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认知有哪些特性呢?认知有多维性,宋代的苏东坡曾经写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瞎子摸象所说明的道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认知有相对性,当代伟人毛泽东曾说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提倡人们要学会用两分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许多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对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如动物有雌雄之分,事物有好坏之分,时间有昼夜之分等。实际生活中,人们常会因为某事物出现大喜大悲的情感表现,其实质可能只是认识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并未考虑到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成语中的“乐极生悲”“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等便是古人对认知相对性的一种适当表达。认知有联想性,看到几个字母,有英文基础的人把它读成英语,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会把它们看成积木。认知有发展性,如健康的观念,40年前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无病就是健康,而90年代的今天,许多中国人已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身体或躯体的残疾,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一种良好状态。认知有先占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经常会发生“先入为主”的现象,或以“第一印象”来判断和解决问题,这便是认知的先占性。可有时候,先占性的认知并不正确。认知有整合性,一般说来,正常成人因为认知整合性的特点经常自我修正一些认知错误和偏见,学会自我调节。如有的人被领导当众批评,起初会感到失去面子,无脸再见人,抑郁、沮丧,甚至认为领导不喜欢自己,欲辞退自己,但在经过自我的认知整合处理后则感到领导脾气比较暴躁,谁出错就会批评谁,这次批评我是因为我出错,因此领导对我和其他员工一样,都是一视同仁的。这样一想心情也随之宁静了。当然,正是因为认知有整合性的特点,因此有些人会产生“自己经历过和深思熟虑过的东西没错,肯定正确”等过分僵硬的信念。
正是因为认知有以上的这些特点,人可能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会换位思考问题,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导致人会产生错误的、消极的、不合理的信念。所以,我们可以怀疑,我们的不开心是不是和我们错误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有关?
再举个例子。在认知疗法中,有一个老师们非常熟悉的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础就是abc理论。a指外来的诱发性生活事件,b指人内在的信念系统。c指出现在人身上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结果。认知理论认为,外界事件是中性的,人的情绪不是有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有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直接打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人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做什么还做什么;而后者则可能忧心忡忡,以至于无法平静下来做好自己的工作。
两个人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是由于他们不同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评估模式所导致的,而这些都取决于他们的信念和信条。相信讲到这儿,大家可能会和我产生共鸣。原来我们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外来的事件,而是我们内在的信念系统。
是的,决定一个人的并不是他的外貌,智商或勇气,而是他的信念和信条,信念和信条就是存储在我们大脑里的指令性语言,这些信条很多在我们幼年时期就已形成。它们对于人的认知方式,评估模式和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人们很难短期内改变那些很早就被内化吸收的信条,信条和信念构成了真正的自我,如果那些信条本身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实际的,他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你陷入内心的情感冲突当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条组合,任何两个人的信条组合都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人与人的性格差别,几乎没有一个人的信条是全部正确的,但人具有一种自我更正错误信条的能力,那就是反省。
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接下来我们就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认识到情绪不良不是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是因为自己不合理的一些看法和观念所致,目前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是因为自己仍在沿用过去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只要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就能消除心理障碍。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案例来做具体的分析:
有一位青年女教师找到一位心理辅导员。她告诉心理辅导员最近很不开心,仿佛找不到快乐了,好像什么事都做不好,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了。
她今年31岁,工作十年了,已成婚,孩子今年三岁。她说前不久,学校让她承担了一堂市里的对外公开课,很多教师观摩她的教学,一紧张,口误讲错了一句话。听课的老师哈哈大笑,她觉得非常难为情。
下午议课的时候,教研室的领导以及听课老师对她的这次教学一致给予积极评价。但是不知为什么,她就是觉得自己上得不成功。她觉得教研室的老师是在讲客套话,她觉得老师们一定暗自好笑,怎么公开课还会讲错话的?她又想到:学校的领导,同事以后再也不会信任我了。从此,她开始害怕同事的眼光,觉得那眼光包含着另一种意思:一向上课好的你,怎么会失手了呢?她更不敢见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对不起领导,没有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光荣任务。
一个月后,市里举行优质课的评选。学校里推荐了她,她觉得这是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于是,她铆足劲,用心备课。上课前的几天,她很紧张,吃不进饭,一看到菜,胃里就难受。她产生了许多积极行为,努力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但也使她担心教学失败。但是,由于一系列原因,结果事与愿违,她在比赛中仅仅获得了三等奖。
本以为凭着自己的努力可以走出阴影,没想到这次又落败了。她倍感失落,一连串的负性想法频繁出现,如“我已一无是处”,“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没有用处”。她随之感到情绪低落,失眠,不思饮食,对一切事情不感兴趣,觉得自己“成了废物”,“累赘”。她甚至有逃跑,离这个学校远远地的感觉。越是这样想,她就越不开心。管理班级也不像以前那么得心应手了。时间长了,她觉得工作生活一团糟,甚至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意义。
形成这位女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有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性格因素。环境、社会、生物学因素我不能改变。我尝试着从性格、内在的信念系统来分析一下:第一,她尊重别人的判断,别人的目光,但不懂得尊重她自己的努力,爱惜她自己的身体,她没有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第二,她从连续两次挫折中就得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的结论,她不能够正确的评价她自己;第三,她以一种静止的目光来看待自己,没有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自己。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生是一个不断的自我提升的过程,提升了自我,将来的她必定可以超越现在的她。第四,这位女教师是一位非常刻苦,用功,上进的好教师,但努力不等同于成功,还要有客观条件来决定,而那些不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她无需为失败负全责。第五,很显然,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无法接受人生的缺憾,无法接受现实。第六,她完全相信了自己的感觉,被消极的情绪所欺骗,所支配,那种情绪本是错误的思维方式的结果,而她却因此无法像以前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像以前一样快乐的生活,她成了消极情绪的受害者。第七,她持有了太多的“我应该”,“我必须”这样的信条,因此她会觉得不敢面对同事和领导,甚至想逃走。最后,她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定义为名次或别人的看法,那是错误的,是本末倒置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人不会去和猎豹比速度,和雄狮比力量,人只能和自己比,比什么,自然也不是比身高,体重或基因那些不能改变的,也不是比技巧或方法那些可以复制的,比的只能是境界。而境界和能力是保持一致的,高的境界必然可以将能力较好的发挥出来。同时高的境界必然是快乐的,积极的。可见,这位女教师存在着认知曲解。
讲到这儿,我要顺便提一提认知曲解的几种类型:
1非黑即白的绝对思考方式,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这种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错误和缺点。如那位女教师因为上课讲错一句话于是认为“现在全完了”,“我已经一文不值”。 2 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依据,草率的下结论。如街上见一位同事匆匆走过,不打招呼,于是心里想;“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他生我的气?”3 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事件做出结论,也就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让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4 过度引申 指在一个小小的失误基础上做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如一位母亲不慎打碎一只碗,就认为自己“不是个好母亲”。5过分夸大和过分缩小。指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而贬损自己的成绩或缺点。人们常常会怀疑自己价值,一些优秀的老教师也不能例外,即便过去获得了很多成绩,如果现在遭受了失败,他会无视过去的成绩,而认为自己毕竟是个无用的人。6个人化。指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将一切不幸、事故或别人生病均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如一位朋友生病去世,患者责备自己忙于个人的事务,未能照顾朋友的健康情况,为此内疚不已。7、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它方面,以致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如案例中的那位女教师一直关注自己上课失误的细节,造成了不必要的烦恼。 8、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如:“我觉得像一个失败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觉得失望,所以我的问题不能解决。”人们不应太相信自己的直觉,仔细回忆一下过去,直觉犯的错误并不少,很多还很严重,但是因为直觉这种第一思维方式,很早就已形成了,具有很高的权威,即便发生直觉错误,通常大脑也会故意将它忘记,而恪守原来的思维定势。9应该倾向。指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如:我应该最宽宏大量,体谅别人;我应该做个好人,好朋友,好父母,好老师,好学生;我应该知难而进,永远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我应该自信能解决每一个问题。我应该把每一件事做好。“应该”好像无形的鞭子,使“应该者”努力加码,给自己精神上造成压力,给生活增添无数困难,整日戴上沉重的面具,为“应该”奔波,当然毫无乐趣可言。10、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完事。例如,其实,这是将对整个人的评价和某些行为失误混同起来了,而“人不等同于人的错误”。
对照分析,案例中的女教师她内在的信念系统出现了一些问题。
辅导员针对她的情况给她做了咨询,当她毫无心理压力地把积蓄已久的情感向我倾诉后,她觉得轻松多了。然后,问她,仔细回忆一下你的生活、工作,你觉得有哪些事情让你觉得很有价值?她刚开始拼命地摇头,我对她说:“仔细地思考一下。”几分钟后,她告诉我,“我对母亲很孝顺,母亲因此很爱我。”“我们村上有好几个和我差不多年龄的人,他们的工作相对我说,都没有我好。”“我很受我们班孩子的喜爱,我们班的家长很支持我的工作。”“我有一个十分可爱的孩子。”这么一番话之后,她的情绪好转了不少,然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给她,下周,尝试为办公室的老师做点什么,尝试和他们沟通一下。第二次来访的时候,她向我汇报家庭作业,她说:“那天,她为老师们买了早点,到了办公室主动打扫卫生,办公室的老师陆陆续续来了,都和她热情地打招呼,还和她一起做事情。”办公室的一个年轻女教师还告诉她,自己是她的榜样。这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庸人自扰,其实一直以来,没有人看轻她,是她自己作茧自缚,把自己糟糕的感受投射给了自己的同事。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她发现自己的信念不能被证实,她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这儿。然后我就引导她进行概念重组,把这次的收获与感悟记录下来,尝试在工作、学习中用新的信念不断暗示自己,从而获得积极的力量。
现在,这个老师恢复了以往的快乐、自信与活力。其实,打开我们的心门,审视我们的认知方式,我们就能改变,就能超越,就能提升。
三、超越自我的心灵鸡汤
有一句深受人推崇的格言:人生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心灵的宁静。当我们的心灵宁静了,我们就会变得坦然,我们就会选择宽容,我们就会超越自我,我们也会因此快乐。下面提供几道心灵鸡汤:
(一)、学会接受:在任何时候
在北欧一座教堂里, 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 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时,向耶稣表明这份心愿。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耶稣下来,看门的先生上去,本来苦像就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来往的人潮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下来而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 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钱便离去。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 但是,他憋着不能说。接着来了一位三餐不济的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他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里面全是钱。
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耶稣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就里,两人吵了起来。这个时候,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终于忍不住,遂开口说话了... 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稣所形容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伪装成看门的耶稣出现,指着十字架上说﹕ 「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了。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用来嫖妓,可是对那穷人,却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寓言故事,却透露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事与愿违,使我们意不能平。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但是,我们应认真活在当下。的确,事实就是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接受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希望能把它撞开。无济于事,徒劳无功。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如果你抗拒,不承认,就是继续在自己的心灵上撒盐。如果你把生活看做是给了自己一个体验和成长的契机,情绪和心灵就会恢复健康。
读到这么一段话,深受启发。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他有时候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所以,老师们,让我们在任何时候学会接受,学会面对,学会顺其自然,生活总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二,改变思维方式: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有一棵苹果树,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成功是暂时的,失败是暂时的,只有成长是永恒的,成长,需要接受风雨的洗礼,成长,会让我们的心智会更成熟。
三、观照自己:学会同自己进行良好的沟通
还有一个沟通叫自己同自己的沟通,这非常重要。一个人不管有多忙,每天一定要留出一点时间给自己独处。这就是自己和自己沟通的一个时间。比如说读书,它会激发、促成自己的沟通,那个时候,头脑的状态会变得更好。也可以去看一些好电影,当中也有很多滋养心灵的东西。也可以尝试写日记,花时间去静静地思考,这些都是和自己进行自我沟通的很好的一些方法。From CMM当你的心灵丰富起来的时候,心灵也会产生极大的力量,你会感染到非常多的人。如果你处于心灵枯萎的时候,有再多的技巧,再多能力也是发挥不出来的,所以每个人为滋养心灵要同自己进行很好的沟通。老师们,请相信,超越自己,便能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把马斯洛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心若改变, 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
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地活在当下。
工作室介绍
<p> <br /> </p> <p> 双流县名教师谯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