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二 站在生命的角度改变
读蒋勋老师的第一本书是《孤独六讲》,在安静的图书管里细细品味。没有高深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人思考文字间传达的道理,这大概就是蒋勋朴真的魅力。而后便欲罢不能地成为了蒋勋老师的忠实读者,《美的沉思》、《细说红楼》、《汉字书法之美》……而《生活十讲》延续了作者一贯的文风,娓娓道来的文字总让人在不经意间接受点拨,而后化开云雾见得日月。
读一本好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一本好书值得任何年龄的人去阅读,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收获;好书耐读,多读一遍就多一些收获。
《生活十讲》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他的文字有一股吸引力,不浓稠粘腻,也不恬淡如水,他只是诉说一些他知道的事情,仅仅如此,也能让你的世界观更加清醒与理智。
读“新信仰”,你会讶异于他对各种宗教经典书籍涉猎之广泛见解之深刻,而他本人却非真正的宗教教徒;读“创造力”,他的解读让你沉醉于“幻想与科学”的迷人交织里,让人仿佛第一次看清这个世界;“文学力”则展现了一幅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扫描图;“爱与情”“情与欲”既把情爱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从科学逻辑的角度去解读。
作为一名老师,我更关注的是文中另一个关注的维度——教育,包括文学启蒙、伦理家庭、信仰教育、爱情观、性教育。
他对于说起他身边所接触的一些学生案例时,充满了理解和豁达的心态。这些事情,摆在现今的中国,也越来越普遍。对于快速变化的流行文化,他选择有选择地接纳。这也是一种平衡,在道德底线和容许的最大自由之间。
其中,《生活十讲》第一讲里有一小节是这样写的
“我们评断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断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会犯罪,他可能熟背法律条文,了解各种法令,可是对于“什么叫做罪?”不一定理解。所以我们会看到“高等学府的法律系学生为了购买手机,在电梯内抢夺女孩皮包”这样的新闻。
这只是提醒我们,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似乎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件事,我们所教育的对象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思想的人。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你的一点点关心,也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生命是立体的,教育是多面的。孩子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个体,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充满幻想,但要理性对待,在有真性情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气节,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进而体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教育就是一个孩子在定位中树立价值观的过程——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于他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书的扉页就有这样一句话,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内心富足、拥有安静力量的老师。
工作室介绍
<p> <br /> </p> <p> 双流县名教师谯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