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婕工作室学员邱祯珍专题讲座(二)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张老师说: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了,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面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那慢该什么样的教育呢?“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多给他们提供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能力。
书中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教师起主观作用。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等。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
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艺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记得有一部电视剧,里边一位教师收到了他几十年的一位学生的信和两张戏剧票,信上邀请老师去观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虽然离开老师很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师的陪伴。这位年长的老师说:”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
看到这儿,不禁要想:我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吗?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课外我会对他们进行一些辅导。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提高班平均成绩。那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孩子依然不会,内心肯定是生气的。有的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如此这样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是为了分数去的。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是慢的艺术。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工作室介绍
<p> <br /> </p> <p> 双流县名教师谯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