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比做题更重要
本文发表在《德育报》2011年
做人比做题更重要
成都双流中学(610200) 物理特级教师黎国胜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想这些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反复拷问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比较混乱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基础教育如何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读了《人民教育》(2011年第6期)的文章《办“大写”的教育》一文,文中的许多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其中特别是“做人比做题更重要”的观点,震撼人心,我完全赞同。
当前,基础教育各学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中小学生“四多四少”的现象非常普遍: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教辅资料多,社会实践少、闲暇时间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导致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弱化、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体质不断下降。长期下去,不仅难以培养出“大师”,就连具有健全人格、和谐发展的人可能也难以培养出来。现在你到高中学校去看一看,特别是重点高中,近视率越来越高,很多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近视眼。
近段时间有两则新闻让我非常难过。
一是西安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发现被撞的人在记他的车牌,下车连捅8刀,将受害者残忍地杀死。这是一名大学生的所作所为吗?这是一名从事高雅音乐的大学生的行为吗?我简直不能相信。一个家庭、国家培养了多年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一个在老师、邻居们眼中的“好学生”,居然如此缺乏人性!连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这样的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不懂得尊重生命,没有一点责任感和缺乏基本的“人性”,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迟早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成为败类。
二是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多年了,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 “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与此同时,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每年却在为争夺高考状元而大打口水战。各地还在不断地制造状元新闻,一些大学甚至重金奖励状元及其所在的学校。各地还在为高考升学率挑灯夜战,甚至蔓延到了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位教育局长大讲特讲,高考不能等到高三才抓,要从高一就抓起。还有一位局长,甚至强调各初中校要为本地高中学校的高考升学做好准备。我曾经看过一幅漫画:一个小孩出生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婶婶等亲朋好友前来祝贺,在家中客厅显眼处立了块倒计时牌,上面写着“离高考还有×千×百×十×天”。让人感慨万端。
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诺沃肖洛夫,时年36岁,是100多年来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他在大学求学期间的成绩并不好:理论与应用物理学有多科考到乙等、体育科的表现平平也只考到乙等,而英文科一度得到丙等。
再看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的大学入学成绩单:英文0分,物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文史满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被清华大学录取,也没有阻档他成为物理学家。
我想为什么通过高考独木桥成为天之骄子的药家鑫会成为罪犯?难道不是我们过份追求分数、过份注重智育的结果吗?这些年来,德育越来越边缘化。在一些学校,升学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它一切工作都得为高三的复习备考让路。上课、做题、考试成了学校工作的主旋律。
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成天把学生关在学校,做题、做题,最多只能培养出会考试、会拿高分的人,这些人如果人格不健全,因为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可能比一般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会更大。
再看一看钱伟长高考时数理化成绩那么差,为什么后来还能成为科学大师?
我看其中的原因就是他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为国家、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精神。是这种精神鼓舞着他克服困难,攀登科学高峰。
成绩平平的诺沃肖洛夫为什么能得到诺贝尔奖?因为他一直热爱实验科学,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有强烈的欲望去探索未知世界,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经常把实验研究看成是非常快乐的事。
教育归根结底是育人,不是制造考试分数,也不是培养会考试的人。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性、有人性的人,懂得人文关怀的“大写”的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出大师来。
工作室介绍
黎国胜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2月底,是双流县首批成立的5个工作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