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分数
本文发表在《德育报》2010年
近日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尘埃落定,虽然被执行了死刑,但是两家的悲痛将伴随着4位老人的余生。我不能想象4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将会是什么样,但我可以肯定伤痛难以平复。
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也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特将2010年发表在《德育报》上的一篇短文找出来,愿引起大家的深思。
重要的不是分数与名次
成都双流中学(610200) 黎国胜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至高荣誉授予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他们师徒二人因“研究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开创性实验”而共享此殊荣。早在2004年他们制成的石墨烯迅速成为物理学和材料学的热门话题,这是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原子厚。科学家们预言,这种新型材料将成为下一代科学革命的主角。其中诺沃肖洛夫现年只有36岁,是100多年来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就在诺沃肖洛夫的母校——莫斯科物理学与技术大学热情祝贺他获得这一殊荣后,把他在该大学求学期间的成绩也贴在了网上: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诺沃肖洛夫,在该大学求学时,总是被物理学搞得团团转,多个科目考到乙等。从1991年到1994年在求学期间,理论与应用物理学有多科考到乙等;体育科的表现平凡,也只考到乙等,而英文科一度得到丙等。
看了这则新闻,我非常感慨:当下我国教育过份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表现就是追求分数、名次。基础教育界,学生升学考试分数几乎就是唯一的凭据;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的依据就是学生考试的平均分、有效分;在升学时差1分也不行,在评价教师的时候班平均分精确到了零点一分,非要给教师、学生排出个名次来。在培养高层次研究人生的研究生招生录取中,考试成绩也是重要的依据。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局面甚至迅速地在中国蔓延,公务员考试、行业资格考试,各种考试渗透到了各个行业,每年全国的大型考试不计其数,已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考试文化和考试产业。
相反,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来,中国大陆没有一人获此殊荣(截止2010年)。就连周边的日本也有4位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巴基斯坦也有一人获物理学奖。前不久,钱学森一再追问“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了,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若干年前,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校长反复告诫学生不要追求第一名,不要把当第一名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于丹教授也提到,她的学生毕业数年后发展得最好的往往不是在校学习的专业尖子,相反这些尖子生往往难以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国内也有人对文革后恢复高考出现的高考状元进行过跟踪研究,发现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浙江一位小学教师也发现了“第十名现象”,这位老师发现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出身社会后有杰出表现的并不一定是当年的学习尖子。
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培养会考试、得高分的学生,而是要想尽千方百计保持、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兴趣,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人通过学校教育,他们仍然能够象儿时那样对自然界充满浓厚的兴趣,以饱满的激情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与此同时,还能乐观地面对困难,保持一颗上进心,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杰出人才。
工作室介绍
黎国胜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2月底,是双流县首批成立的5个工作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