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反哺,引领课程改革再出发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和“未来需要什么素养”的讨论相伴相生的。伴随着教育3.0时代“核心素养”最高的呼声,启发并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断地深度思考课程改革最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双流实小从1936年建校至今,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好书读”的朴素愿景下,越来越笃定并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课程改革如何创新,发展和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社会人,将是学校办学亘古不变的皈依。
追寻着一切以培养具备“阳光的风貌、果敢的精神、自主的能力和合作态度”幸福学生的育人目标,双流实小从构建幸福教育课程体系,到聚焦儿童课堂再到探索儿童成长评价的道路中一路走来,不断思考“核心素养”、“学校育人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并试图从对“学生成长评价”的末端去深入思考学校课程建设的“根部问题”。2016-2017学年度,学校课程建设重点以“1-3-1”为总体思路再次出发,坚实行进!
一、坚持“一个中心”——以坚持“建构基于学校育人目标下的学生成长评价”为中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学校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既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切教育评价都要从分数转向对“人”的关注。那么,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特质?2015年,学校的育人目标通过全校师生的文化大讨论铿锵落地。2016年,又学校结合“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进一步审视学校育人目标,并科学地、细致地解读“阳光、果敢、自主、合作”这八个字的丰富内涵,并将其进行阶段化解读,使之不断具象、外化为一种可观、可感的学生生命样态:
低段:阳光的风貌:身体健康,善良友爱,纯真爱笑,主动热情
果敢的精神:遇困难不叫苦,想办法去解决;
公开场合敢表达,课堂学习敢提问;
自主的能力:自己事情自己做,作业完成不拖拉,
生活事务我要做,学习习惯要养成;
合作的态度:课堂学习要合作,二人合作有方法,
生活学习互帮助,团结协作共行动。
中段:阳光的风貌:身体健康,善良友爱,性格开朗,主动进步
果敢的精神:遇困难不退缩,想办法能解决;
公开场合会表达,课堂学习会提问;
自主的能力:自己事情自己做,作业完成效果好;
生活充当小帮手,学习习惯养成好;
合作的态度:课堂学习能合作,四人合作有方法;
承担项目寻合作,团结协作创佳绩;
高段:阳光的风貌:身体健康,诚信友善,理想坚定,积极进取;
果敢的精神:有困难勇面对,有办法会解决;
临问题有思考,主动挑战善质疑;
自主的能力:自己生活善打理,学习任务完成好;
生活充当小能手,生涯规划有主见;
合作的态度:课堂学习善合作,多人合作优方法;
主动交往抓契机,整合资源有办法。
学段育人目标描述的具体化、层次化,避免了培养目标过于宏大而没有边界,过于庞杂而结构不明的情况,实现了核心素养到学校育人目标的有效对接,也促进了核心素养在学校、课程、课堂中找到了生根的土壤,不断引领我们如何通过评价来反哺我们的课程改革。
首先,我们更加清晰、全面的聚焦“学校育人阶段化目标”,对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攻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这一艰难的堡垒,大胆探索“1+X”的学业质量评价,把对学生的学业质量从一纸试卷、一个分数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创新“开心闯关游”(非纸笔测试),做实“动力加油站”(纸笔测试),立体而真切地实现对每一个学生多元、多次、多向的过程性评价,真正让学业质量评价促进孩子学科素养的提升,达成育人的目的。这样,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眼里从只有分数转变为有人了,这是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更新质的蜕变,更是课程改革的源头初衷(图片:本年度闯关的新举措)
我们认为,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目标都应该直指人的发展。学校势在必行要探索一套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此反哺课程改革过程行进。因此,双流实小《学生成长护照》(6本)应运而生,在历经几年的实践使用中,去年,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霖主任的指导下,我们不断完善并细化评价指标并投入实践。虽然还行进得跌跌撞撞,但我们勇敢的在路上了!经历一路坎坷,也看到了风景,且深信定会领略无限风光!
二、侧重“三条路径”:为了寻找更加贴服地,更针对性地适合幸福学生的营养要素。
本年度我们主要从三条路径展开:
路径一:在学校幸福教育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梳理并建构“幸福德育”活动课程顶层设计
我们说:“教育就是不用教育。”德育是生活的德育,实践的德育,一切空洞的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在学校“三.五”课程总的框架体系中,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占了一定的比例,但为了更加明晰,我们又将其抽取出来,进行审视并优化建构,旨在更好服务、支持于学生成长。因此,我们研发和实施了基于“参与体验”的幸福德育课程体系,旨在实现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链接,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主张以社会为学生的成长大课堂,将孩子的生命置放在阳光自然的生态场所,并为之提供多样的、丰富的课程营养,滋润成长的土壤。通过“角色体验式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等,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促进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管理能力、实践参与合作能力以及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品质。
目前,学校基于“”参与体验式”的德育课程总体框架如下(如图):
路径二:聚焦育人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特色创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
一是聚焦一个点——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和路径。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学科课程建设的总体实施,努力将校本化特色拉长,放大,既尊重共性也凸显个性。我们以体现“幸福教育主张的“乐”为特色的学科课程进行深入探索,融入学校文化个性的育人价值和实小人对学科本质的思考,乐融语文、乐思数学、乐达英语、乐动体育、乐彩美术、乐韵音乐的校本化特色已逐渐烙印在学科建设中。“乐融语文”“融”的内涵,“乐思数学”“思”的层次,“乐达英语”“达”主张,“乐动体育”“动”的要求,“乐彩美术”“彩”的特色,“乐韵音乐”“韵”的个性表达着双流实小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学科标志。“乐融语文”成功升级区级课题,并在年度考核中获得区级优秀(全区仅有6个名额);乐思数学的几种课型不断成熟,课堂导学单的研发和使用正在一步步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的路上,我们理性且个性地行进着!
二是勾画三条线——
我们重点厘清“学科素养”到“课堂目标”之间包容关系,夯实常规教研与常态课堂,确保其效率。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主场的课堂,是学生学科素养达成的主要阵地,更是育人目标实现“落地”的主阵地。学校牢牢抓住常规教研组建设和常规教研活动这一抓手,组织教师开启对学科核心素养三线纵向式目标梳理工程。一线是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线,二线课程目标阶段之线,三是课堂目标之线。为了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目标认知体系,特别开展了育人总目标到年段目标到学科核心素养再到课堂目标的对接研讨;开展了课标再读——教材再读——知识点梳理活动,通过教研组层面的研究,老师们理清了每个学段,每册教材的关键知识点和核心能力点,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是耘好一个面——
为凸显“学科主张”与“校本特色”之间的融合关系,落地并耕耘儿童课堂这方神秘的土壤。我们以“儿童视野下的课堂深度变革”为主阵地,深度思考育人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链接与融合,思考如何通过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每一篇具体的内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以儿童喜欢的方式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学校借助省教科所周林主任之力,通过长期坚持将“基于课堂观察的实证研究”植入学科教研活动中,带领老师们带着课堂观察工具进行观课议课,通过“时间计量、单生应答次数人次与数量分析、学生游离/投入状态观察、小组合作状态观察、作品分析”等八个方面进行课堂观察,在这样的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焦点的话题,促使我们思考转变教与学方式的新出路,因为我们认为:远离儿童本位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而只有“学习活动真实发生”的课堂才能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开发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课堂观察工具,用于指导老师们深入课堂观察,佐证自己的观察心得;我们研发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导学单,比如“基于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预习导学案(五年级语文),基于“课中检查,同伴互助”的玩学导学单(一年级语文),课中阶段性导学案(六年级数学);与此同时,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使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推进课堂模型的建构,比如:数学课自我纠错课、小老师助理课等,充分调动儿童的主题能动性,提高儿童学习活动的参与度、融入度。
路径三:放眼未来发展,着眼学生成长,聚焦主题式现象教学课程研发
打破学科界限,突破教材局限,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是学校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标志之一。从“学生小课题研究课程”到“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实施一路走来, 我们越来越清楚“我们今天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孩子今天该学什么,该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这是一个意义重大,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了让育人目标在课程实施中得到更好的实现,我们积极探索多学科整合的“主题式现象教学”课程研发和实施。以“季节”“水”“树木”“交通”“共享”“节气”为主题(现象)的教材研发团队于今年暑假成立,各项目组囊括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结合年级教材内容、年级教学目标,开发各类学科资源,展开了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编写组的多次修订,借力市教科院副所长刘旭老师的智慧,教材编写已经进入最后的修订阶段,不久将投入试用。
三、落实一个保障:建立教师队伍发展机制,整体锻造学校课程建设生力军,为课程建设走向深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双流实小教师发展愿景是: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岗位上的专家!
双流实小教师培养目标是:
让每一位教师拥有“幸福的归属感”,积极热情,爱校爱生;
让每一位教师拥有“幸福的尊严感”,崇德尚美,专业精深;
让每一位教师享有“幸福的使命感”,乐于进取,不断创新;
让每一位教师享有“幸福的成就感”,教风独特,内涵隽永。
本年度,学校借助“未来学校”与“数字学校”建设契机,着力以“梯级化发展,课题化引领,信息化融入,课程化培训”的方式,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是梯级化发展——作为一所拥有200左右教职工的学校来讲,教师队伍差异化明显,建立适合不同层级的教师队伍发展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从2016年9月开始着手对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定位进行新的把脉,学校成立了四个层级的“共同体”,名优教师学习共同体、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未来学校发展教师共同体,四个层级的学习组织以学校校级干部和中层为负责人,开展学习研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圆桌讨论、读书分享、专题辅导、同行支招”等活动中,激发教师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享有幸福的归属感。
二是课题化引领——教师是资深的研究者,掌握着一手的、最真实的研究素材,但是,教师的工作又是最容易走入瓶颈,产生倦怠感的。如何引导教师从经验性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学校一方面综合课程改革实际,引领教师建立“培养完整的人”的课程评价观,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区级课题“小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实践研究”的契机,指导学校每一位教师开展属己的“小课题研究”,每一位老师依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寻找研究的子课题。在总课题组的引导下,每一个研究者撰写了研究方案,积极开始研究。
三是信息化融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信息化手段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已然成为必然。但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不够和技术、能力欠缺成为课程改革行进的短板。在加强全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和普适性能力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未来学校建设”共同体,吸纳一批愿意先行先试的教师加入进教育教学与信息化融合的研究中来。微课、微视频、智慧课堂、平板教学探索、VR课程、STEAM课程、创客课程的实施都在一步步带动越来越多的教师走进信息化时代,老师们运用互联网、手机app、数字云端改进日常教育教学传统模式,并积极投身到“未来课堂”的思考和行进中。
目前,“未来学校建设共同体”的教师队伍已经由原来的二十人壮大到六十余人,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并且多次在区及以上研讨会进行展示。
四是课程化培训。这一年,我们着力按需菜单式培训。对不同层级的教师给予各自需要的培训菜单和培训服务,旨在达成培训的悦纳性和高效率。这样的培训已经不是单一的讲座,更有丰富多彩的各种培训方式:主题教研,优秀教师的主题分享,小课题研究,专家带队的现场诊断,新教师亮相课,学科带头人赛课、各级各类示范教研课等等,成就了一大批新生代力量,唤醒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自觉。
综上所述,又一年的课程建设之路离我们渐行渐远,匆匆的脚步逐渐变得稳健而坚实。佐藤学教授说:学校改革的一切答案在现场。我们的每一次触动现场的行动都来自于一个朴素的追求:聚焦学生成长,让每一朵花儿尽情绽放!也正是沿着这一光明的方向,我们还将不断前进,不断思考:
未来学校建设背景下,如何建构适切时代新发展的、满足我校学生成长新要素的课程生态、课堂生态?
如何寻找着眼于学校育人目标培养体系下的学生成长评价模式突破点和创新点?特别是运用大数据手段让学生成长评价更具科学性。
第三、课程融合行动下的幸福教师队伍的发展与配套机制如何更加完善?
工作室介绍
<p> 毛凤鸣校长工作室于2014年3月经县教育局发文同意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