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程,拓展孩子成长的别样洞天
我们知道: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其本质就是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一所学校只有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来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才能搭建科学合理、充满生命的课程结构,也才能实现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学校育人目标落地,前行的路不再迷茫
双流实小以培养“阳光的风貌、果敢的精神、自主的能力和合作的态度”的幸福学生为育人目标,构建“3-5”幸福课程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跑道。为了促使学校育人目标从“抽象的描述”到“形象的感悟”,我们将学校育人目标进行阶段化分解,让“阳光、果敢、自主、合作”八个字真实落地,成为指导学校一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最终皈依。
低段:阳光的风貌:身体健康,善良友爱,纯真爱笑,主动热情。
果敢的精神:遇困难不叫苦,想办法去解决;
公开场合敢表达,课堂学习敢提问。
自主的能力:自己事情自己做,作业完成不拖拉,
生活事务我要做,学习习惯要养成。
合作的态度:课堂学习要合作,二人合作有方法,
生活学习互帮助,团结协作共行动。
中段:阳光的风貌:身体健康,善良友爱,性格开朗,主动进步。
果敢的精神:遇困难不退缩,想办法能解决;
公开场合会表达,课堂学习会提问。
自主的能力:自己事情自己做,作业完成效果好;
生活充当小帮手,学习习惯养成好。
合作的态度:课堂学习能合作,四人合作有方法;
承担项目寻合作,团结协作创佳绩。
高段:阳光的风貌:身体健康,诚信友善,理想坚定,积极进取。
果敢的精神:有困难勇面对,有办法会解决;
临问题有思考,主动挑战善质疑。
自主的能力:自己生活善打理,学习任务完成好;
生活充当小能手,生涯规划有主见。
合作的态度:课堂学习善合作,多人合作优方法;
主动交往抓契机,整合资源有办法。
二、学校课程建设凸显个性,学生幸福成长有了源头活水
在育人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紧紧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核心任务,借助“研究性学习”为主要载体,创新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并应用相关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合作共赢,也为孩子形成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果敢精神提供课程跑道。
(一)从基础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走向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实施
学校从2014年开始,从基础学科开始渗透研究性学习,引导教师从教材中选择一个贴切儿童视角的内容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科目标为原点,链接生活各个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老师们将自己开发的学科活动整理成册,编写成教材《幸福课堂——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该丛书已在在全国发行。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孩子们参与学习、研究的极大热情和浓厚兴趣促使学校课程处和广大教师反思,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在落地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学校究竟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更好的课程,课堂教与学方式应该有怎样的变革,才是真正“为了儿童”。反思中,我们且行且思。
(二)从学科综合实践走向独立的小课题研究课程实施
正是在一路实践反思中,2015年,学校再次审视育人目标,开发了以学生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我的探索之旅——快乐周三”小课题研究课程,旨在让问题探索、课题研究伴随孩子的成长。小课题研究课程以“自主”为原则,从选题、组队、研究、评价和展示等环节,充分尊重学生作为研究主体者的核心地位。开放时间:周三下午一个小时为学生在校研究时间;开放空间: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孩子研究的脚步不再受限;开放形式:孩子们研究方法是多样的,查找资料、共享信息、实验操作、现场考察、研究分享……开放管理方式:作为管理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快乐周三”这一个小时的过程中,可以组织管理,可以参与研究,还可以开展评价;开放管理主体:陪伴孩子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不单是班级的教师,有的是学科老师,有的是家长志愿者,还有的是社区代表;开放评价:评价主体多元,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均参与其中;评价方式创新“点赞手势”鼓励孩子研究过程,科技节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申请上级科技部门专利推广学生研究成果,鼓励孩子作品发表、出版享受研究成果,奖学金发放,各种名目的获奖让孩子收获研究带来的获得感、成长感。
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课题研究中逐渐养成了善思好问,主动探究的好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从小课题研究课程走向“基于现象”的主题综合实践课程行进
前行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具备了一定质疑能力和果敢精神,但是在深入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上离我们预期目标还有距离,因为研究是需要方法的,是需要结构性布局的,更是需要纵深化推进的,而这恰恰是之前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不能或者很难实现的;再者,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外力的支撑是参差不齐的,对孩子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现“集体带动、均衡发展,个性成长”;第三,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对教师的指导力提出高要求,单一学科教师的力量相对薄弱。
理性审视之后,我们参考芬兰的“现象教学”课程实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社会热点联系紧密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研究主题,打通各年段、各学科通道,链接社会和生活实际,开发了一套基于“现象”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17年暑假开始,卷入每一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分年级编写教材,经过专家指导过后几次修订,2017年11月,该套教材正式投入试用:一年级《季节的悄悄话》、二年级《探索水密码》、三年级《解密树木》、四年级《童眼看交通》、五年级《早鸟识“共享”》、六年级《大自然的语言》。为了更好地推动教材的使用,实现跨学科融合的活动开展,我们先后开展了“教材编写培训会”、“教材试用工作推进会”、“教材解读培训会”、“活动方案设计研讨会”(形成集体备课资料,包括师生活动设计和PPT、视频等辅助资料)、“班级三人行”方案设计指导交流会、“行动推进培训及经验分享会”等等,全体学科教师包括后勤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现象主题活动”的课程实施,第一次真正意义呈现了“跨学科教学研究成为常态”的唯美画面。课下“三人行”跨学科教师一起研究;课上,“三人行”跨学科教师同台演绎,引领孩子们参与实践研究活动。这,成为了双流实小课程改革中一道新的风景。
同时,在管理上,我们沿用小课题研究课程管理模式,固化周三下午一个小时为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建议活动范式: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分组活动——分享交流——总结评价——活动延伸;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孩子们活动的地点可以是教室里,可以是校园的任意一个适合的地方,可以是校门外更广阔的天地。
总结我们的实践探索,较之前期的小课题研究课程实施,“基于现象的主题综合实践课程行动,我们的研究活动设计更加科学,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而在多学科老师的共同协作下,每一个活动之间无论是知识的整体性还是能力训练的逻辑性将大大增强。特别是多学科老师的联动教研把课程实施推向纵深,让孩子知识积淀能力提升得到真正意义增强,而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也得到大大提升。
三、探索中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未来的方向与路径日渐清晰
育什么样的人?提供怎样的课程支撑?落地什么样的课堂实施?以怎样的保障机制助力改革?我们在行走中虽经历跌跌撞撞,但坚持的行走让我们变得越发的从容、自信。我们知道,未来我们还面临着如下的挑战,但我们认准了就会破浪前进!
1、复合型师资严重,教师面对着巨大的能力挑战。正如老师们正在经历这场改革中颇有感触地说道:自己过去太过重视单一的学科教学,在学生面前是单一的面体,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却不得不让我认识到:从不同学科中丰富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复合型教师有多么的重要!
2、课程实施现场空间的严重局限性,课程活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打折。
3、信息化媒体的介入对传统教学的颠覆给我们的课程活动提出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面对和融入。
4、走出校园的安全责任和隐患时刻在为我们的行动敲响警钟,我们不能回避。我们课程实施的经费投入必须在现行学校财经政策和制度下得到保障。
5、评价改革的滞后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它促使我们在课程活动实施的同时,不断推进我们的评价改革,而这又将是且一直是我们课程改革破冰前行的关键。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课程,为孩子的成长拓展了别样洞天!我们清晰了我们的使命,我们就认准了前行的道路!不为别的,为了儿童!
工作室介绍
<p> 毛凤鸣校长工作室于2014年3月经县教育局发文同意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