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分析(李义根)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关键词:小组;合作;角色;学习任务;评价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引入中国的一种学习策略,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与主体参与、差异发展、体验成功并列为中国主体教育发展性理论的四大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学习者在小组的环境里必须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学会尊重、理解和容忍,学会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改善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
小组合作学习要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只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要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生效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由于我们现在大部分采取的分组方式是异质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很多,扮演了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组会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静悄悄地讨论不起来;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而且,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总有人做“话霸”,也总有人一声不吭。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没顾得上关心小组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所在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等等。
二、合理设计合作小组
小组构成的特点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一般说来,小组构成主要考虑学生能力特点,或将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一组,即异质小组,或将相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一组,即同质小组。研究发现,能力差别很大的小组里的成员能更深入地思考,并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解释,在讨论材料时能有更深远的见解。不过对于能力高的学生而言,不管是在同质小组还是异质小组,他们的表现几乎一样,学习结果也无显著差异。但对于学习速度较慢、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来说,同质小组能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过他们的学习收获不大,学习效果要显著低于异质小组。有研究表明,异质小组适合于小学生,而随着年纪的身高,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同质小组越来越适合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的人数也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一般而言,人数越多,小组成员参与度越低,更容易出现责任扩散现象。小组成员的人数取决于学习材料、学习任务、组员的合作交流技能、学习任务完成的时间等。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适宜的小组规模。一般情况下,两人的参与程度高于四个人,偶数成员的小组比奇数成员的小组合作表现的更成功。
三、发起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合作交流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成效的关键。学生的合作学习技巧既非与生俱来,也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发起角色扮演,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讲到全球变暖时,可先给学生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国家,根据材料给出的不同国家实际情况提出应对策略。在讨论过程中各角色必然产生矛盾,然后通过讨论协商,最终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印象深刻。又如让习惯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如果能定期调换各种角色的话,还能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主要可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收集资料
合作学习的任务是较复杂的、综合性的开放形问题,往往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来帮助完成小组合作学习。
(二)倾听别人的意见
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要做到的便是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只有倾听别人的意见,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小组合作中去。合作小组的成员只有学会倾听,才能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既听得了表扬之词,也听得进批评之言。
(三)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其中,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给不善言谈的学生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四)学会讨论问题和质疑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在关键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以理服人,避免争辩,甚至出现过激言语和行为。另外,在讨论时往往有听不懂的地方,要培养倾听者对演讲者提出质疑,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这同样是交流观点和统一意见的重要步骤。
(五)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些学生不愿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另外,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设计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任务
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任务的选择上来说,较简单的并且有明确结论或方法的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没有很高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而对于较复杂的、综合性的开放形任务,尤其是需要多人动手操作的教学任务,可以较多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任务应取材于日常生活,但要比较复杂、无明显或清晰的解决方案。
设计小组学习任务的标准之一就是任务、内容都要与之前的教学材料有关。并且这些材料有助于:1、用各种感官学习;2、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3、利于交际与互助;4、可以提升运用媒体的能力。
五、建立小组学习评价机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评价机制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建立评价机制应注意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认真思量。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如果把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就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的结果,这样必然会抑制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学生是一个具有十足活力的群体,他们有思想、有意识,不能只充当评价对象,更应该充分参与评价。研究表明,中学生更关注自己在同伴心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的评价更具有激励作用;我们教师要适时转换角色,不光做评价者,也要做评价的组织者、指导者、评判者,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一切可以参与评价的对象都参与进来,可以是教师评价,可以是学生自评,可以是师生互评,可以是小组互评,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内容不能片面,一定要全面、细致。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的稳定、各种课堂纪律的遵守、学习的积极性、作业的完成、语言的组织表达、团队的协作意识、互帮互助、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己责任的认同等。
要做到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还要把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评价不仅是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更要关注小组取的进步,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实现小组与小组团体的共赢。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小组评价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小组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互评,可以是达标评价,也可以是自主反思评价。无论哪种评价方式都要力求标准明确、具体、公正,符合学科特点,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奖励方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兴趣,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六、结语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钥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更为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参考文献:
[1]Marilyn.Page 《让学生都爱听你讲》
[2]刘仲文等 《合作成长小组概论》
[3]王永等 《走向合作成长教育》
[4]胡庆芳;杨翠蓉 《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
工作室介绍
<p> 高志文校长工作室于2015年3月经县教育局发文同意成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