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偷窃”say No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列夫•托尔斯泰
我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身材瘦小,圆圆的脸上忽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脸上总是挂着笑,十分让人怜惜,我们就称她为笑笑吧。
她是二年级从一个偏远乡镇的一所高山学校转学过来的孩子,从她简朴的衣着和她母亲淳朴的面容上,我明白了,这是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母亲从她初来乍到起就一直告诉我,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乖孩子。可是,没过多久,班上就开始持续有孩子丢东西,今天一块橡皮擦,明天一支铅笔,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们丢三落四,直到有一天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惊呼:“啊,我们丢的东西都在笑笑的书桌里。”从孩子们震惊与不解的眼神中,我读到对笑笑的嫌弃和不满。
起初,我对笑笑的家庭情况十分同情,对于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来说,在许多方面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一见到这么多漂亮的文具,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为了保护她,也为了给孩子改正的机会我只是对笑笑进行了说服教育,并通知了其家长。
然而,事情并没有往好的地方发展,由于母亲忙于生计,家里就只有年迈的爷爷,笑笑的学习无人过问,她开始经常不完成作业,甚至把其他孩子的作业偷拿过来,改成自己的名字,以免除老师的惩罚。渐渐地,同学们更不喜欢她了。我也数次同她母亲交流过这个情况,然而孩子的母亲并未放在心上,反而是埋怨孩子的爷爷对孩子不管不问。
升上三年级下期后的某一天,我班的一个孩子随身带的小钱包不小心掉在地上,里面有三十多块钱,对于小孩子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笑笑先是装作向掉钱的孩子的同桌问数学题,悄悄把包捡起来,把里面的钱拿走了,然后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把包丢在地上,并把钱藏在贴身的衣服里面。
丢钱的孩子很伤心,很愤怒,她怀疑是笑笑拿走了,因为她的位置就只有笑笑去过。一开始,笑笑在班上失声痛哭,并发誓绝对不是她拿走的。在她的眼泪中,我心软了,相信了她。
可是,一会儿,孩子们从她的鞋子里面发现了一块钱。经过数次询问,笑笑终于承认了是她拿的。起初,仍然是为了保护她,给她改正的机会,因为笑笑在班上的人际关系已经十分糟糕,我也不愿意让孩子背上一个“小偷”的骂名。我让笑笑把剩下的钱全部退给我,告诉她,只要她愿意改正,我会装作是老师捡到的。
然而,事与愿违,笑笑拿出来的仅仅只有十八元,并放声痛哭,坚决不承认她还把剩下的钱藏起来了。在我数次追问之下,笑笑又进进出出六次办公室,每次都只退一、两元钱,并且每一次都大哭不承认自己还有钱。在我一个下午的努力下,笑笑才把剩下的钱补齐。
我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对于农村学校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六神无主,然而,笑笑的做法让我觉得这个孩子的心智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年级的孩子。她的冷静,甚至不惜大哭来博取别人的同情来逃避惩罚。
在心理学中:
对于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这一时期,已经开始有所有权的意识了,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这时出现了“偷窃”的行为,可能并不是学坏,而另有原因:
(1)想要的东西父母没有满足。
(2)想借此吸引家长或老师的注意。
(3)借此来表示报复和反抗。
(4)成人教育不当:要么放任自流,要么过度惩戒。
通过和笑笑的母亲多次交流,我发现:
1、笑笑的家庭不太富裕,母亲甚少满足孩子的物质方面的要求,导致孩子通过“偷窃”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2、笑笑的母亲在得知笑笑有“偷窃”行为,起初是不相信,认为老师冤枉孩子,后来又指责孩子的爷爷,没有认识到自己才是孩子的监护人、教育者。
3、笑笑的母亲在孩子一次次“偷窃”中,都放任自流,认为孩子还小,没有放在心上。
我查阅了心理学方面的资料,明白了对孩子偷窃行为的调治,一要注意分析他的具体心理原因,二要注意教育方式对其心理的影响,切莫人为地造成恶性循环,无意识地强化孩子的不良习惯。具体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培养“所有权”意识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心理发展水平较低,许多人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偷”的概念,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地看待事物,“我喜欢这个玩具就拿回去玩玩”,或常常将自己生活范围内的东西视为已有,很少考虑这种行为的后果。尽管老师经常教育“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但是有些孩子还是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更没有将老师的教育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容易受情绪的支配而控制不住自己,将他人或学校的东西据为已有。因此,这时孩子出现“偷窃”现象,不一定就是道德品质的问题,而可能是没有“财产所有权”意识。
二、
正面教育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偷窃行为都十分气愤,往往采用斥骂、责打、处罚等严厉的惩罚措施来矫治孩子的问题讨为,结果常常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行为。家长和教师的正面教育应首先从询问孩子“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入手,如果是因为“那个东西好玩而自己没有”,家长和教师可以教导孩子应该怎样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是因为“别人也偷拿过我的东西”,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报复地偷别人的东西,那么社会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孩子“并没有觉得不好”,家长和教师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虑他自己的行为,进而认识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好的和应当受到谴责的。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和教师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要求,并促使他照着去做。这样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乐意接受。
三、诱发内疚情绪
这种方法就是使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偷窃行为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通过对受害者处境的同情,使孩子产生内疚心理与良心发现,从而主动改正错误。心理学研究证明,这种诱发孩子的内疚,使之时受害者产生同情的办法,比惩罚的方法更有效。
经过家、校共同努力,笑笑的行为大大改观,下一步,我希望通过树立信心,改善人际关系,让笑笑的校园生活更加快乐。
工作室介绍
<p> 唐玉兰工作室 是2015年3月,经双流县教育局批准正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