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张竹)_高志文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张竹)

文/张竹  时间:2017-06-19  浏览数:5690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双流区彭镇初级中学 张竹

【摘要】 现代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组合作 核心素养  交流  健全人格

【正文】 2016年9月,国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提出了中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来落实核心素养呢?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变革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学习主要方式有竞争性学习、个体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竞争性学习是指确定学习目标和竞争对手,通过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好胜心,力争超越对方的一种学习方式;个体性学习指的是个体为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而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① 行为学习,或称知其然,即达到特定状况的能力。如一个学徒工通过师傅指教、个人观察、实践,学会做木工,就是行为学习的一个例子。 ② 概念学习,或称知其所以然,指的是对经验的理解或形成见识。对于上面那个学徒工,通过长期做木工而了解了各种木材的特性,从而形成经验和解决办法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只有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团队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建立互赖关系,聚焦小组目标;明确个体责任,确保人人参与;掌握社交技能,直面积极互动;鼓励公平参与,实现机会均等。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也已经成了我国新课改的一个亮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探索性,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有的问题虽有思考价值,但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匆忙展开讨论,学生对不同想法根本无法提出有价值的独立见解;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分工不明确,或者部分优生“一言堂”,或者大家一哄而起……结果形成了低效合作甚至无效合作。如何克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念下该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分组、促进相互依赖

在小组建制的问题上,老师们有2-6人的分组看法,卡甘认为4人小组为合作学习的黄金小组。为使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可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决定小组合作学习前,需要细致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确立学生的编组名单时要考虑周详:①学习成绩差异。每个小组有一名尖子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后进生组成,让成绩好的同学在组内树立一个榜样,同时也为成绩差的同学在解疑答惑方面开辟一条便捷之路,有利于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②能力特长协调。在学习、探讨、创新过程中,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头脑灵活度等等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能力不可能全部同时突出的表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相对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一项,将这些擅长不同方面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学生能力从而收到预期效果。③男女合理搭配。男孩更加的偏理性化,而女孩更加的偏感性化,在合作小组中既有男孩也有女孩,可以丰富小组成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思考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开拓,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学科素养。④生活背景各异。把家庭生活背景不同的学生混合编在同一组内,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生活环境的同学合作学习,有助于他们应对真实的社会生活,能与各种不同的人和睦相处,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小组的划分每学期要调整一次,以便让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动力,更好地实现动态的分组学习。各小组之间保证总体水平相当,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组异质为小组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异组同质尤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小组建设、凝聚团队合力

科学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异质小组,这仅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异质小组中学生之间原本存在较大差异,要顺利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就是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教师应指导各组根据小组特点取好组名,设计组徽,选好组歌,确定小组口号及奋斗目标,让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其次,教师要使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并帮助学生了解他人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尊重、接纳他人的差异。第三,教师要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 树立分工合作意识。每个小组学生组成:一人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担任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和其它小组的联络与协调;一人担任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讨论结果;一人担任报告员,负责汇报小组讨论的主要结果,并上台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组长多是组内推荐,对小组长的管理可以是动态的,甚至可以自荐,改选,轮流等,让更多人来尝试小组管理。另外组员的组成,分工也可以是动态的,必要时因学科问题的需要可以调整组员构成,改变分工任务,能促使学生更多的体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在团队成立的初期使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进来,成功避开了初期因组员间自身定位不明确、默契度不足而造成的混乱,让每一位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加深对团队合作的认识,从而培养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等学生们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后,便逐渐放手让小组内的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去做,相信到最后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都能大放异彩,在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精心选题、利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挑战程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是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决定进行小组学习前需要深思熟虑,细细筛选,精思巧构,为激起学生们合作学习的欲望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适度困难,激发合作的意识

所谓适度困难,是指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是一个学生难以解决,而小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注意科学选材,把握好挑选出的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去掉那些浅显易懂的,留下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仅凭个人的力量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只有依靠团体的智慧才能快速有效解决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组团挑战的欲望,点燃学生合作学习的激情。例如:在数学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时,学生们经过短短的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后,便迅速意识到部分平行四边形在计算面积时用以往学习到的数格子的方法无法得出正确答案,教师趁势提出问题:“你能借助于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时学生们纷纷放弃单打独干的做法,自发地按已划分好的小组热烈的讨论起来,很快就有小组得出了结论,让教学快速的进入下一个环节。这一问题难易适度,探究性强,学生通过互动学习大大提升了新旧知识的转化率,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更妙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建构的知识会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更牢固。同时,在一次次默契的配合中让学生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加深了对团队的归属感。

(二)贴近生活,体验合作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年龄是我们在制定合作学习方案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教师应站在学生视角看问题,将数学问题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给学生们创设一个熟悉的学习情境,让他们能尽快融入其中,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合作学习而获得的快乐。例如:在教学《频率与概率》一课时,要求学生准备硬币和扑克牌。在向同学们详细说明方法后,让小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试验和记录,最后计算。活动中,小组成员默契的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亲身感受了从具体中抽象出“概率”这一概念的过程。正如预料中的,由于所解决的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问题,学生很快就消除了陌生感,合作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四、 把握机会、有效开展合作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中尽可能多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素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时机的选择与确定,那么,如何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恰当的时机呢?

一是在教学关键内容处开展小组合作。在课堂上,教师挑选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激发点,这样可以最大的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恰到好处的把握合作时机,既可让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亲身参与到结论推理的过程中来,对得出的结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是在学生疑惑时开展小组合作。由于学生的学习功底、接受能力的差异,使得学生理解知识的侧重点和透彻度不同,因而他们在学习中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此时他们最希望得到同伴的帮助,于是自然而然地渴望与伙伴合作探讨破解疑问。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个体力量无法完成时适时发动学生合一组之力共同学习,这样可以聚众人之力,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学生们经过了迷惑不解——恍然大悟——无比自豪这一心路历程后,孩子们真正感到了什么叫“柳暗花明又一村”,也为他们积极参与到下一次的小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是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开展小组合作。“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当学生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不同时,总是渴望自己的观点被大家认可,往往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为此与对方争得脸红脖子粗,此时,如果把这个大家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让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组,共同商讨拿出有力佐证,与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争辩,让学生在辩论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所思所想,所得所失,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享受成功后的喜悦。辩论中,学生的观点在相互沟通,智慧碰撞中得以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样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既能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增强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是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开展小组合作。由于学生考虑问题比较简单,思路不够开阔,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寻找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在相互启发,互帮互学中,产生了新的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其他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多个角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解题思路。在合作中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在难题面前个体力量的微弱,见识到了集体的力量,理解相互学习的必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一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起来,甚至会自发的要求进行小组学习。

五是在学生个人操作有困难时开展小组合作。新教材中有很多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一个人实践操作无法完成,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既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又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 适时调控、学会合作方法

教师要进行适时调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指导,对各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有效调控,帮助学生掌握合作技巧,提高合作效益。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断提升组织能力与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适时参与。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间去,掌握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及时控制进程,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后要组织汇报交流。如何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交流是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同时我们教师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后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正、负反馈的形式让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形成良心循环,达到满意的教学目的。

小组组合作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包括交流的内容(进展程度,面临问题,自己感觉、意见,对其它成员的看法,对问题的思考等)、交流的方式(如:如何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如何面对别人的指责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讨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让学生形成有意识的交流,进而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

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健康人格,合作精神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合作已不仅是一种意识,更多的是一种能力。一是求助和助人 。求助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许多人总愿意单干,或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或万事不求人,而在现今社会,求助是一种健康心理的品质。小组合作中,求助与助人一样重要,在自己遇到一个人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时,要袒诚的向别人求助,求助是给自己支持的同时给他人自信。同时在助人中也一样能感受到被信任,被依赖等。在求助与助人中寻求相互之间更亲密而融洽的合作乐趣。二是倾听和表达。有的人总喜欢听别人指挥,而有些人总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真正的合作效能恰恰要体现在,对独断的想法要有另外的声音质疑,对逆耳的忠言和良好的建议也要学会倾听。因此,偏爱倾听的小组成员流畅表达自己思想,主观意见强的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声音,是与人交往中重要的品质,更是小组合作更具实效的保证。三是欣赏和展现。小组之内,小组之间,都存在更多的关注、肯定、欣赏自己的付出和成果,而忽略、轻视它人的优势和特长。欣赏,首先是从内心发现别人比自己更好的地方,并能以自己的言行去合情的传达给对方,从而达成激励、共进、互学的良性循环。适时的展现自我,同样是一种可贵的合作品质,只有会展现,敢展现才能让他人发现自己优势,找出自己不足,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四是责任和分享。小组一定是荣辱与共,同当甘苦的。责任感、责任心是小组合作中重要的品质,小组合作也经常在没有明确分工的任务中出现不和谐,且有推诿和埋怨,而这样的细节也决定着合作的效果,影响着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情感。五是包容和反思。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有些成员做错或不够理想等,尽管可能每个人都努力了。对他人的失误、失败应以包容的心态来宽容,而不能一味的指责和埋怨,去一味的追究责任。但对于自己的不足,失误,要经常反思,总结,必要时提出自我批评,提出改进意见,邀请监督,这样能让小组更为和谐,合作更为流畅。

六、 多元评价、激励参与合作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如何行为,取决于行为之时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境。如果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行,若教师也作同质性评价,则该学生会很容易产生消极思想,随之又会跟着产生消极行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按照早已经形成的看待自己的方式去行为的,尤其是在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中,有时教师的一句鼓励式的话语,一个鼓励式的眼神或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性影响,甚至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表现是否活跃,有无为小组合作做出贡献,与组员的默契度,学习结束是否有所收获等。尽可能挖掘学习过程中蕴藏在学生或小组身上的闪光点和成绩,善于发现和挖掘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优势,充分运用肯定和表扬等鼓励性评价。

将评价渗透于每一个过程之中。适当的激励机制都能让学生更加兴奋、投入,小组更为凝聚,团结。但单纯的靠教师自己主观判断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为了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还需要结合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综合分析,建议每一位学生给自己建立一个学习袋,把自己每一单元的学习收获、体会、薄弱环节、测试卷等等收录在里面,鼓励学生写日记,写下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收获、困惑、真实感受,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间接形式从侧面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余裕的时间下还可以直接和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该学生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作出最准确的判断。同时在日常中还可以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设立丰富的奖项,以学生的好胜心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魏书生说:“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去观察、用语言去表达、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工作室介绍

<p> 高志文校长工作室于2015年3月经县教育局发文同意成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