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课改的启示_黎国胜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课改的启示

文/黎国胜  时间:2015-11-14  浏览数:1074

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课改的启示

四川省教育厅主办《教育导报》2012年5月12日

■ 黎国胜  

21世纪初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持续了10年。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许多教育人都在回顾课程改革10年所取得成就,总结改革的经验,审视改革存在的问题,以使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远航。

整理课改的思路,总结课改的经验,可主动地引入复杂科学的理论,采取系统思维的方式审视教育改革。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a785bplexity sciences),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

首先,借鉴复杂性科学理论,课改要树立系统观点。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是社会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教育又是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教育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如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教师、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等等。准确认识、把握这些不同的、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系统功能,必须采用复杂性科学理论。

就基础教育课改而言,它一定会受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制约。在基础教育阶段,课改只是基础教育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课程观必然要受教师的学生观左右,必然要受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那种认为制定新课标、引入新理念、编写新教材,就能万事大吉的想法显得十分不成熟。

因此,10年课改要再度出发,向纵深推进,我们必须要有系统的观点。深入地思考社会、行业、教育内部等等系统之间的关系,要用宏大的系统观去指导微观的课程改革。

其次,要引入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就是非线性思维。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无限多样性、不可预测性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复杂性的主要根源。非线性思维是一种直面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运用超越直线式的思维去力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

教育是复杂科学之一,它的复杂性不言而喻,课改自然不能一蹴而就。过去那种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必须抛弃。比如,我们曾天真地认为按照新课标编写出了新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后来我们认识到不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课改就难以持续,于是我们就开始大规模培训教师;再后来我们又认识到不改革考试选拔方式,课改就会穿新鞋走老路,再后来我们才认识到必须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否则光靠教育部门推行的改革就得不到社会、家长的支持。学校减负、家长增负,课外补习规模越来越大就是一例。所以,改革必须采用整体构思、系统设计,多管齐下的非线性思维,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双流中学)


工作室介绍

黎国胜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2月底,是双流县首批成立的5个工作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