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入情入境,徜徉在诗歌的国度-----关于古诗词情境创设的一些思考》(专题讲座)_刘勇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入情入境,徜徉在诗歌的国度-----关于古诗词情境创设的一些思考》(专题讲座)

文/陈林  时间:2017-01-04  浏览数:934


入情入境,徜徉在诗歌的国度

——谈谈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双流县九江初中   陈林

诗歌如茶,在漫漫时光里退去当初的鲜亮青绿,慢慢蜷缩,静静居于一隅,待后人摩挲品读之际,舒展身姿,魔法般露出藏在岁月里的碧绿鲜妍,青翠欲滴;品在舌尖,仍能尝到那年春光旖旎,弱风扶柳。

泡茶,需一壶温度恰当的水,品诗,亦需一壶温度恰当的水,而品诗要的水,就是教学时创设的情景。教学诗歌时,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感体验,透过语言张力,窥见诗人内心情感,了解社会人情,获得情感体验,习得语言能力,这当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诗歌这种文学题材本身有高度凝练概括性,所以再现场景,搭建通往诗人内心的桥梁,营造适当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一泓让诗歌从艰涩变得甘甜的清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累了以下几种情境创设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具体的古诗词教学为例分别加以说明,愿各位不吝赐教:

一、于无声处听惊雷

   诗歌历经漫漫岁月流传至今,创作之初的背景已离当今如隔天涯,缺乏对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的理解,学生自然觉得味同嚼蜡。因此,用适合的方式介绍诗歌创作特定的“当时当地”的环境,是走进诗歌、理解诗人的重要途径。背景介绍可以在导入时介入,也可以在教学中途根据情况及时介入,适当时机的具体背景介入能让古诗词教学于无声处听惊雷。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除了安史之乱的大背景外,一间茅草屋在风中支离破碎就是最真实的创作缘由。在教学中,让这些情境再次重生,带学生行走在“那时那地”,方能更好的理解诗人。笔者在执教此诗时,动情地以介绍背景导入:“一场安史之乱让盛唐气象分崩离析,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只得漂泊浮沉,不由自主,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历经安史之乱,兜兜转转,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建起来一座小小的茅屋,暂时定居。在那一个多事的深秋,一场秋风袭击了杜甫的草堂,呼号着的秋风将茅屋吹得支零破碎,四处飘散。”学生在动情的背景简介中,迅速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

而在执教《武陵春》时,则是紧扣一个“愁”字设计两个板块:“愁显何处?”“因何而愁?”。学生通过对词的细读完成第一个板块,着力于第二板块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先设置情境:词人“欲语泪相流”,她想想谁流泪诉说?然后教师动情介绍背景:“她诉于丈夫听吗?那个与她相亲相爱、志同道合的爱人已然离世;诉于孩子听吗?她没有孩子;诉于交好的亲人听吗?北宋灭亡,她国破家亡,唯一钟爱的侄女,拒绝了她殷切想要倾囊相授平生所学的愿望;诉于友人听,她孤身一人,并无挚友。此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无子,孤零零的一个人漂泊异乡,散尽了她很丈夫共同搜集的金石、共同积累的家产,更让人唏嘘的是,改嫁的她,没能重新找到一个温暖的归宿,那个不懂她不怜她的男子,居然还暴力相向。”在已有感情基础上介绍背景,设置情境,让学生对词人的感情理解更深入,对文本的解读上了一个台阶。

二、于有声处生情感

“好书不厌百回读”,诗歌更是如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读”既是学生走进诗人内心的媒介,也是情境创设的方式。初中生喜欢尝试、乐于表现,教师只要在适当的时机用方式恰当的朗读创设情境,往往会从有声中生出无限意蕴。

创设情境的朗读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教师动情的范读、学生动情的试读、名家配乐朗读音频、与诗歌感情基调相契的音乐等。如笔者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组织学生对诗歌内容了解后,播放苍凉的胡笳曲配乐朗读,悠悠的乐曲瞬间把学生拉到那个白雪飘飘的边塞,与岑参一起目送武判官缓缓离去的背影;在执教《行路难》时,播放名家配乐的朗读,或开阔大气或低回婉转的音乐与朗诵者时而豪迈狂放时而抑郁难平的朗读,很好地搭建了一座走进李白内心的桥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道:“情者文之经”,感受古诗词的情,朗读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于有声处生出万千情感,深入诗人漫漫时光前那颗敏感的心。

三、于平淡处见精彩

诗歌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学生的个人阅历不足,难以会意诗人的隐讳的表达方式,于是就难以走进诗歌深处,窥见作者感情,获得语言能力了。其实,诗歌言有尽意无穷的空白处,正是诗歌情境创设点与教学生长点。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从表达方式或者词语选用上似乎很难有惊喜。这两句的精彩在于看似写景实则有十分鲜明的诗人形象在其中,学生如何才能从平淡的语句中见得深情,这就需要老师的情境创设和引导。教学这两句的时候笔者是这样创设情景的:

1、三月的长江,江水粼粼,如果你在江上会看到哪些美景啊?

学生想象并交流。

2、可是诗人却不写这些美景,灼灼的目光只在那渐行渐远的小舟,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开放式的提问方式会打开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的言说中理解诗人真挚的情感。最后教师在点拨提升中,对以上两个问题作串联:“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李白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朋友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他自己却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千言万语,全在不言之中,这两句诗表达的是多么深挚的友情啊!

   这种于空白、平淡处找到感情点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想象,站在诗人的角度表达其心声,能更好地触碰诗人内心,达到很好的效果。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诗歌是一粒茶,亦或一杯陈年的佳酿。如要品得茶之甘甜,则需一壶水温适当的水;若要品得酒之醇厚,即需懂得品酒之法,否则囫囵吞枣,无异于暴殄天物,是对诗歌的浪费和不敬。“法”在何处?前面所讲,只是一些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感悟,不见得处处凑效。真正的“法”首先在于教师应该有一份诗人的赤子情怀,语文教师可以不会写诗,但是不能不读诗,诗意的情怀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冬花颤颤,春草幽幽,夏木阴阴,秋虫唧唧,常为生活而感动的人更能读懂诗歌,感染学生,也才能有长久的动力支持,探索出更多的方法。


文件下载:入情入境,徜徉在诗歌的国度

工作室介绍

<p>  刘勇工作室汇集了一群语文人,他们热爱教育,有爱心、童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