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依托课堂提问 让学生说起来_周晓玲工作室_双流名师工作室

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成果展示

依托课堂提问 让学生说起来

文/邓华杰  时间:2015-07-01  浏览数:1540

课堂提问是协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总能听到孩子整齐朗读词语、课文的声音,但是当老师提出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时,学生发言并不积极,举手的往往就那么几个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学生为什么不敢“说”:

1.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或是对这个问题有一点儿认识,教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但由于思路不清晰,导致不知道从何“说”起。

2.教师提的问题过于复杂,不易学生理解,所以学生也只有望洋兴叹了。教师看到此时的发言情况再一冒火,实则打击了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部分老师一堂课问题设置过频繁、烦琐,让学生疲倦厌烦,不想“说”,最后成了教师自问自答的“表演秀。”

4.部分教师提问形式过于死板。上课提问,问得太多,学生根本听不清,记不住,久而久之,课堂缺乏生气,学生也不想“说”。

5.提问时机不得当。有时候教师只是按照教案上,一步一步地抛出问题,有时就会忽略课堂本身,当学生望洋兴叹时,不能巧妙及时地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那么,如何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学会表达的平台呢?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起来呢?我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优化课堂提问。提问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问题”好比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课堂才会有生命力,学生会 “呼吸”,才会去“表达”。

要想学生“表达”,我们可以在课堂提问上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导而弗牵”,诱学生表达。

在课堂上,要避免处处皆问的做法,减少无意义的提问,尽量避免单纯性判断性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出现的过多,也就要求老师提问时的语言要简洁,不要加上一些不必要的词缀。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的重点段落时,先让学生读此段文字,提出: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这样不仅用疑问性提问,杜绝了单一的问答题,还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

当然,要想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那这问题得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看瓜》一课时,当“我”中了他们的“调虎离山计”时,为什么“我”会生气,会大声嚷?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还联系第二自然段中句子中的关键词“自告奋勇”来回答。

二、找准突破点,巧设问题,促学生表达

在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时,教师应当认真研读课文,服从教学目标,并紧扣教材的关键,寻找突破口,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这一问题贯穿全文,成为课文的核心问题,这“牵一发动全身”以便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那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从哪儿去寻找突破口呢?

1.从课题入手。有些课文题目很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题目的关键词入手,让学生学会质疑,理出课文的主线。如教学《回到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学生读课题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以下问题:(1)是谁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2)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干什么?(3)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提的问题,去理解课文,也就明白华罗庚心向祖国,要把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感情。

2.从课文重难点入手。有的课文的重难点很明显,有些课文的重难点甚至就是课后问题。教学时,可以以课后问题为突破点,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抓住 “面对敌人,雨来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这一课后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三、由浅入深,环环扣紧,促学生表达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程序、课堂结构去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认知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把步子走稳了,最终让学生有“路”可走,有“话”可说。教学《荷塘旧事》一课时,设计以下问题:(1)荷塘是什么样的?(2)“旧事”又是指的什么往事呢?展开思考,反复朗读课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结合其中的比喻句,理解作者是怎样渲染荷塘的美的。在联系生活实际,品味发生在荷塘的一件件往事,体会作者通过美景、旧事来赞美大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又如学习《惊弓之鸟》时,可以按照“经过和结果——原因”的行文顺序来阅读课文,设计问题:先了解这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然后重点学习第八自然段,想一想更羸根据什么作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这一判断,再注意分辨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哪些是更羸想到的,今儿让学生体会更羸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射箭能手。

教师设计问题时,不能直接将主线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怎么回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把握好提问时机,巧设问题,促学生表达

每篇课文、每堂课都有它的重难点,只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作为切入口,突破难点,其他问题才能迎韧而解。因此,教师什么时候提问,问什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提问要问到点子处,问的有价值。那么我们教师就要好好挖掘文本资源,善于将生活和文本相结合,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学标准和三维目标。我们知道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但如果学生不参与,不想学,那么这堂课就毫无意义了,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一想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接受程度怎么样?预设学生是否能够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在你的哪个教学环节会遇到困难?哪个地方需要老师及时点拨?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主要问题:(1)女娲的志向是什么?(2)女娲是怎样做的?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不辞辛苦地把天补好的过程。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时主要抓住女娲补天时的关键词句,如为了补好天,“烧了多少天火”“炼了多少石子”“腰酸背痛,从不停歇”“终于”“担心”等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到女娲补天的不容易,这时,巧妙设计问题:为什么补天呢?就将课文第一自然段巧妙引出来了,学生从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补天的原因后,更能感受到女娲的伟大,知道了女娲补天的决心,再通过多种形式的引读,让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也就知道了女娲的志向。

当然,课堂教学有时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料的。教学时,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在教材的关键处提问,理解的疑难处提问,思维的转折处提问,容易混淆处设问,矛盾处提问,让学生依托课堂问题,有个性化的表达。

五、提问灵活,促学生表达

教师在提问时应该灵活多样,切记死板。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总——分”这一结构顺序,先找到概括小镇早晨特点的句子,再画出表现这一特点的景物。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指导学习后,带着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学法。那么,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这时,我们可以设计问题:(1)这段话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这时小镇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能用——画出表现这一特点的景物吗?学生根据提示先自主学习,接着小组互助互学,最后请学生汇报学习情况。这样的疏导性提问,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六、确定对象,“因材施问”, 促学生表达

教师在提问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设计的问题能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我们要“因材施问”,不能为了课堂的表面“精彩”,光让尖子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其他学生。只有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学生才能勇于回答,敢于和同学讨论,这才是真正地“说”起来了。

因此,教师要正确地运用提问技巧来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不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而且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戴宝云的《新课程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

     《语文课程标准》



文件下载:邓华杰 《依托课堂提问 让学生说起来》

工作室介绍

<p> 周晓玲工作室是双流县首批县级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