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双流教科院>>研培新闻

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文/来源网络  图/  时间:2013-05-07  浏览数:5783

证书查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正是人所特有的个性体现。在实施教育改革的今天,世界著名教育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已日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日渐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语言课程标准所包含的三个领域中,均将“独立进行推理、独立进行交流、独立组织观点、独立运用语言规则”作为高成就水平的首要表现。可见,教育学生是关乎“精神、灵魂或是心灵的”,不能把他们看作是没有生命的事物。那如何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呢?

  一、营造氛围,培养个性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泼、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命令者”、“操作者”,这样才能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对话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沟通发展师生间的美好感情。课间跟学生一块儿活动、游戏,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平等对话,尊重、理解学生,始终如一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这样的氛围形成之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并使个性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得到了“用武之地”。如教学《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结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讨论:小镇早晨热闹这一特点你准备用怎样的场景去排演?你是如何推销自己的土特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热烈地讨论,适时予以点拨、启发,这样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非常高涨,各抒己件,从书上的谈到书外的,有的表现居然比集市上出色的叫卖者还要出色呢?师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二、激发兴趣,发展个性

  兴趣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动力源和营养素。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做到五抓:

  1、抓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提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应该鼓励学生不要囿于现在答案,而要多方位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哪怕学生的问题稀奇古怪,不着边际,也不要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应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教学《委屈》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根据题目自己提问题:为什么委屈?怎样委屈?委屈的结果怎样?为什么这篇课文用“委屈”作题目?从“委屈”这篇课文可以看出什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个性。

  2、抓直观。

  语文课的教学,倘若就凭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已远不能吸引住学生。因而,平时我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进入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船过三峡》一课时,教师开展象征性的旅游活动。课前下载了长江三峡风景的有关图片,课堂上,随着幻灯的放映,教师以“导游”的身份教学:各位游客,长江三峡一日游活动开始了,现在第一站到达的是三峡的山……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观夔门,看到了笔直陡峭的山峰,看到了被云雾缠绕的山峰,也看到了像蘑菇,像骆驼,像仙女似的山峰,学生不仅大饱了眼福,还获取了知识,也接受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抓表演。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教历史剧、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我常常让学生扮角色表演。如教《三顾茅庐》一课,在学生学习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以后,请四位学生分别当刘备、张飞、诸葛亮和书童,表演“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课文内容,领悟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

  4、抓动手。

  针对教材的特点,有些语文课上可运用“学做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从做中学到知识,从做中发展能力,从而品尝到学习语文课的乐趣。如教学《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时,除了孙膑帮田忌所想的这种办法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快不了多少?”是怎样的?……这些都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纸马,学生马上都拿出纸马,互相合作,把自己的各种妙想都非常兴致地展示出来,学生更喜欢上语文了,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

  5、抓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当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随着旧表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比如:在教学《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当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时,你们的心情很伤心,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你们怎么呼唤的?学生的想象力就非常的丰富,有的说:“大树你在哪儿呀?”有的说:“大树你快回来吧,小鸟正在等着你呢?”还有的说:“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通过这样一次想象的题目,让学生在体验情感当中懂得了如何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把“五抓”落实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中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抓住特征,挖掘个性

  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做到分类指导,扬长避短,那么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迸发出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抓住学生个性特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开展比赛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这一刺激寻找法来诱导学生观察思维,使其学会把一些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对事物共性的认识深入到对事物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想、说、做的比赛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

  2、运用激励语言。

  当学生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有意刺激学生:你能不能凭自己的本领找到答案呢?其余同学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经这一激,多数学生可产生求知的动力,这比老师一听到学生的“求助”后,立即组织“救助”效果要好得多。一是因为有些易懂内容,学生只要认真地读一读书,就可以自己理解、自己获得知识,易于建立自信;二是在读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放开手脚,发展个性;三是实在有疑,教师再点拨,印象深刻。因为“需要”才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和基本动力。

  无论是“比赛法”还是“激将法”,只要适时适中,均可帮学生总结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套路。

  四、创设舞台,展示个性

  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参观调查、小组活动、课堂表演、班队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拘一格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个性提供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尽可能地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发展其个性。如教学《学做家务》这篇课文时,教前安排学生在回家后做一件自己想做的家务活,然后在课堂上小组交流这件家务活是在什么时候做的?跟谁一起做的?再说一说做家务的过程,有没有困难?有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回家后不是为了做家务而做家务,而是在做家务中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第一手资料,小组交流发言争先恐后,大家有所说,有所得,展示了各自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展露个性,影响个性

  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风直接影响学风,身教往往重于言教。教师对自己,对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教师的理想,信仰、世界观、创新意识,连他的语言,板书、仪表,教态、才学,气质、兴趣、爱好、情绪、性格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赞赏乌申斯基的观点: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他还强调指出:“教师个性的教育力量就在于和取决于他身上把教师和教育者有机结合的程度如何。如果我们说,学校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就在于教师的个性。”每个教师应努力加强个性修养,在个性完善方面给学生做出表率,使语文教学所吸引学生的不单足学科的魅力,更有教师的魅力,学生在课堂里得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个性的完善。

  总之,只有我们的教育工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时时刻刻运用好主体性策略,认真分析对待每个学生,做到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挖掘个性、展示个性和影响个性,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发展得更好。